【细说钧瓷】成型工艺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7/11/7 14:16:49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钧瓷的成型主要有注浆、印坯、手拉坯、徒手成型四种形式。
注浆成型
注浆成型是当前应用最为普遍的一种钧瓷成型方法,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开始应用于钧瓷生产。泥浆注入模型后,在毛细管的作用下,泥浆中的水分顺着毛细管排向外边。可以认为毛细管力是泥浆脱水过程的推动力。这种推动力取决于毛细管的半径和水的表面张力。毛细管越细,水的表面张力越大,则脱水的动力就越大。当模具内表面形成一层坯体后,水分要继续排出必须先通过坯体的毛细管,然后再达到模具的毛细管中。这时注浆过程的阻力来自模具和坯体两个方面。注浆开始时,模具的阻力起主要作用。随着吸浆过程不断进行,坯体厚度继续增加,坯体所产生的阻力越显重要,最后起主导作用。
石膏模具的干湿对泥浆的吸附力有重大影响,模具太湿会延长注浆时间或造成坯体去模后塌落。一般模具使用后在温度三十余度的环境中烘烤十多个小时或者在阳光下凉晒十余个小时即可重新使用。
印坯成型
印坯成型是传统的成型方法,一般适用于阔口器物,如龙缸、大鱼盘、大花瓶等大件产品。
印坯是指将含水量在22-25%左右的瓷泥反复练制后按所需厚度拍成均匀的片状,贴于模具内壁进行拍打。操作中用力要均匀,否
则厚薄不一致,影响产品强度,再者衔接部分要不留痕迹,否则也容易留下质量隐患。
手拉坯成型
手拉坯成型是劳动强度大,技术难度大,也是最古老的成型方式之一。不光是钧瓷,在注浆成型技术推广之前,禹州瓷区几乎所有的圆形陶瓷制品都是用手拉坯成型的。主要拉制碗、盘、洗、钵、瓶等小件圆形产品。由于特殊的成型方式,产品具有古朴的韵味风格,受到社会的青睐。所以至今一些仿古造型作品依然用手拉坯方法成型。
手拉坯成型没有模型规矩可依,全靠操作者心手并用来完成胸中设想的形体,非有娴熟的技巧不能为。在轮盘的旋转中,操作者右手在外抱扶泥团,左手手指插入泥团顶端中间,在双手相反用力的挤压下,泥团在旋转中逐渐显出形状,操作者根据所做器物的形状特点,不断变换双手十指的用力强度,直到成型完成,用细绳从底部与泥团分离,上架凉晒。这就要求操作者要“胸有成器”,“意在手先”,“手随心用”,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徒手成型
徒手成型,就是不依靠模具,也不用轮盘,完全用手工捏制成型的方法。有盘泥条、镶泥片、卷泥片、雕塑等多种手法。
盘泥条:将瓷泥搓成一根根细长的泥条,根据设计构思的需要,依次向上盘绕粘接起来,最终形成所需要的形状坯体。
镶泥片:将瓷泥团拍打成厚薄适宜的泥片,根据设计需要,切成大小不同的各种形状,然后用稀泥浆粘接在一起,制成理想的坯体。
此方法多用于造型规整的几何体器物的制作。如长方形花盆、六棱花瓶之类的器物就是采用这种方法制作。
卷泥片:将拍打成适宜厚度的泥片卷成筒状或其它形状,然后粘接成所需要的坯体。
雕塑:采用雕塑的方法,制成预先设计的坯体。塑是在制作过程中将不足的部分加上去,雕是将多余的部分去下来。此方法多用于人物、动物、坯体表面装饰及其它需要雕塑的产品。各种徒手成型手法,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不是单独使用,而是根据实际需要、各种手法同时使用,以便达到最佳效果。这类纯手工操作的成型方法比较适用于单件产品的制作,能充分展示制作者的文化思想和艺术风格。
(作者: 责任编辑:笑宇)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