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北宋诗词里的中秋抒怀
北宋诗词里的中秋抒怀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7/10/4 11:41:16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这样记述北宋帝都东京城里中秋节的热闹。那么,在北宋中秋诗词中,中秋明月得以怎样的呈现?诗人词家在作品中又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展示了怎样的情怀?
    意象:美不胜收
    以天文学的角度看,月亮就是月球,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它与我们居住的地球距离最近,又因为反射了阳光,所以从地球上望去,它就成为除太阳外最亮的天体。再加上规律性的月相变化,千百年来,月亮引发了人们无限的遐想。我们赋予月亮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它高悬于天际,更璀璨于中华文化的星空。看它那一个个充满诗意的名字:因为神话传说,月亮就有了嫦娥、素娥、婵娟、金蟾、银蟾、玉蟾、冰蟾、蟾宫、蟾魄、蟾兔、金兔、玉兔、桂月、桂宫、桂魄等有趣的称呼;新月残月,如钩如弓,月亮又有了银钩、琼钩、玉钩、玉弓等生动的美名;满月如盘如轮如镜,所以就有了更多的雅号:金盘、金镜、金饼、玉轮、玉盘、玉镜、玉鉴、冰镜、冰轮、霜轮、桂轮、圆魄、皓魄等。在北宋中秋诗词佳作中,这些雅号作为描写月亮的意象大量呈现,读之美不胜收。
    晏殊的“玉籥秋初半,冰轮岁有期”,黄庭坚的“何处歌楼,贪看冰轮不转头”,谢逸的“冰轮碾碎粼粼碧,玉斧修成练练光”等诗句词句,均以“冰轮”写中秋月。而在苏轼的“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晁端礼的“月到中秋夜,还胜别夜圆,高河瑟瑟转金盘”等词句中,中秋月又成了“玉盘”“金盘”。
    苏舜钦以“金饼”喻中秋月:“云头艳艳开金饼,水面沉沉卧彩虹。”晁补之以“金镜”喻中秋月:“青烟幂处,碧海飞金镜。”孔平仲又将中秋月喻为“冰镜”:“团团冰镜吐清辉,今夜何如昨夜时。”
    在孙复的“银汉无声露暗垂,玉蟾初上欲圆时”、苏轼的“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等诗句中,中秋月意象又融入了神话传说的元素。而在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和苏辙的“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等词句中,中秋月又成了美女、仙女。
    人文情怀中的月亮是有灵魂、有精神的,所以月就有了“魄”的魅力。梅尧臣的“寻常圆魄岂不好,竞爱今宵分外明”,欧阳修的“池上虽然无皓魄,樽前殊未减清欢”,陈舜俞的“楼台延皓魄,帘幕去周遮”,苏轼的“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等诗句词句,均写出圆月的魂魄。
    赏月:莫辞终夕
    “三月秋光今夜半,一年人爱今回满(黄裳)。”千百年来,中秋月就是中华民族“天涯共此时”的情感磁场,它以特定的文化内涵给我们以心灵的慰藉。到了北宋,中秋月的文化内涵进一步丰富,描写中秋赏月的诗词佳作也比比皆是。
    “何处见清辉?登楼正午时。莫辞终夕看,动是隔年期。”王禹偁在诗中告诉我们,中秋午夜时分,正是登楼赏月的好时机,错过这一轮清辉,又得等上一年啊。
    晏殊与好友赏月通宵达旦:“光含绮席传三雅,影逗兰房撤九微。趋府逸才过鲍掾,不辞终夕赏清晖。”司马光劝客人赏月不要离开:“冷入诗毫健,光浮醉弁偏。嘉宾勿轻去,桂影正娟娟。”
    孙复有多首中秋赏月诗作。赏月的期盼按捺不住,那就提前吧:“银汉无声露暗垂,玉蟾初上欲圆时。清樽素瑟宜先赏,明夜阴晴不可知。”诗写于八月十四日之夜。中秋节他写赏月之乐:“十二度圆皆好看,就中圆极在中秋。前峰独上还吟玩,高兴多于庾亮楼。”天公不作美,令人扫兴:“吁嗟今夕何不幸,正逢屏翳恣猖狂。浮云左右争拥蔽,爱而不见涕沾裳。”屏翳猖狂,浮云蔽月,看不到月亮的孙复哭了。
    也有赏月遇雨而想得开的。“池上虽然无皓魄, 樽前殊未减清欢”,这是欧阳修的豁达。
    痴迷赏月的还有黄庭坚。“浓云骤雨,巫峡有情来又去。今夜天开,不与姮娥做伴来。 清光无外,白发老人心自会。何处歌楼,贪看冰轮不转头。”巫峡的浓云骤雨过了,月光清亮的时刻,心领神会的他出来赏月了。一句“贪看冰轮不转头”,可知他迷恋中秋月到了何种程度。
    王安石陪友人中秋夕赏月。皓月清辉下,他与友人饮酒吟诗,干脆不睡觉了:“海雾看如洗,秋阳望却昏。光明疑不夜,清莹欲无坤。扫掠风前坐,留连露下尊。苦吟应到晓,况有我思存。”
    “青烟幂处,碧海飞金镜。永夜闲阶卧桂影。”一轮皓月升起,令晁补之十分喜爱。他宴饮赏月,要将这明月的清辉与美酒一道饮尽,然后登楼:“待都将许多明,付与金尊,投晓共、流霞倾尽。更携取、胡床上南楼,看玉做人间,素秋千顷。”
    晁端礼写中秋节里佳人赏月,还“偷”来杜甫的诗句烘托意境。词作赞圆月之美、写赏月之久,引人入胜:“月到中秋夜,还胜别夜圆。高河瑟瑟转金盘。三十六宫深处、卷帘看。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寻常岂是不婵娟。吟赏莫辞终夕、动经年。”月月月圆,寻常的月亮也是婵娟,但中秋的月亮不同于寻常,所以诗人劝人们“吟赏莫辞终夕”。
    聚散:欢乐感伤
    中秋佳节,月圆人更圆,亲人团圆、朋友团聚是中秋节的重要主题。
    孙复与家人一起赏月:“中秋玩月出草堂,冰轮直可鉴毫芒。是时家酿又新熟,呼童开席罗清觞。纤埃不起零露下,对此陶陶乐未央。”孔平仲中秋合家团圆:“月满光尤好,秋殷气更清。频年苦阴雨,此夜独清明。后阁罗甥妹,前堂合弟兄。团圆最相称,尽饮至深更。”
    有聚就有散。宋白通过对比写中秋夜的孤单落寞:“去年今夜此堂前,人正清歌月正圆。今夜秋来人且散,不如云雾蔽青天。”黄庭坚也通过怀念与亲人的中秋团圆来慰藉孤独的自己:“中秋无雨,醉送月衔西岭去。笑口须开,几度中秋见月来。 前年江外,儿女传杯兄弟会。此夜登楼,小谢清吟慰白头。”
    苏轼与苏辙手足情深。中秋节里他望月怀人,以一阕《水调歌头》把人间的悲欢离合写到了极致,结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是中秋节词的千古绝唱。他去徐州赴任,苏辙陪他到这里一起度过了一个美好的中秋节。分别时苏辙表达对兄弟情的珍惜和对离别的无奈:“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看到弟弟过于感伤,苏轼和下一阕劝慰:“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此后的元丰中秋,苏轼又写诗宽慰弟弟不必悲伤,因为聚少离多本是人之常情:“尝闻此宵月,万里同阴晴。天公自著意,此会那可轻。明年各相望,俯仰今古情。”
    其实苏轼中秋节里何尝没有伤感,他的诗曰:“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亲人如此,好友也如此,离别后就有不尽的相思。梅尧臣把中秋月里对欧阳修的思念化作了诗行:“往年过广陵,公欣来我值。期玩秋蟾圆,静扫庭下地。复邀高阳公,剩作诗准备”“今宵皓如昼,千里嗟离异。固知理难并,把酒遥相寄。”“独坐对月心悠悠,故人不见使我愁”的苏舜钦,也在诗作中表达了对好友的思念:阴雨初晴的中秋之夜,“长空无瑕露表里,拂拂渐上寒光流。江平万顷正碧色,上下清澈双璧浮”。良宵美景中他登上吴江亭,表达相思:“景清境胜反不足,叹息此际无交游。心魂冷烈晓不寝,勉为此笔传中州。”
    思考:社会人生
    宋诗宋词中对人生、对社会多有理性的思考,这在北宋中秋诗词中也有表达。
    被贬谪黄州的苏轼,壮志难酬,感伤悲愤:“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中秋节里,他感年华流逝,表处境凄凉,更渴望朝廷理解和重用自己,读之感到有阵阵寒意来袭。 
    苏轼毕竟是苏轼。政治上的失意与苦闷使他更加渴望超越:“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举止癫狂的米芾就不同了。这个秋天“不学宋玉解悲愁”的人,中秋节里,他“收拾凄凉兴况,分付尊中醽醁,倍觉不胜幽”。“明月挂南楼”的良夜,他怅襟怀,横玉笛,倒金瓯,倚栏杆,“醉困不知醒,欹枕卧江流”。他有自己的人格和追求。
    三朝宰相韩琦,为官“尽力事君,死生以之”,他的中秋咏月诗作既抒发担当与豪情,也展现旷达与洒脱。如“银蟾影里金樽倒,乐过陶琴不上弦”“相逢对月复开怀,诗笔斗豪杯斗量”等。不仅如此,韩琦还通过多首中秋咏月诗作来表达悯农情怀,如“不恨髙楼空宴月,却欣丰泽入民天”“且共良农歌稔岁,何须明月照髙楼”等,作品实属难得。他心忧天下的意识也在中秋咏月诗中有所体现,如:“月满中秋夜,人人惜最明。悲欢徒自感,圆缺本无情。天外有相忆,世间多不平。嫦娥难借问,寂寞趁西倾。”比起那些中秋节里吟风弄月的作品,读他的这些诗句,不得不对这位北宋名臣肃然起敬。

(作者:入云 责任编辑:笑宇)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