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吹糖人:吹出来的“神嘴”
吹糖人:吹出来的“神嘴”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7/9/29 9:06:28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开封吹糖人这一手工技艺源远流长。北宋时期,作为都城的开封异常繁华。据考证,当时开封的人口上百万,这样一个大都会吸引了各行各业的能工巧匠在京城谋生,可谓百业兴旺。当时各种手工技艺已在民间流传,其中不管是街巷村野的普通百姓,还是宫廷官衙的达官贵人,家中的孩子都喜欢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糖人,使得吹糖人这门技艺深入民间。到了民国时期,河南省滑县老店乡艺人把吹糖人的名气渐渐传播开来,现在马谦堂已经是吹糖人的第三代传人,也就是现在大家耳熟能详的“神嘴”马大吹。2013年,吹糖人这门技艺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吹糖人历史悠长 
     “吹糖人是孩子们最爱看的,关于吹糖人,还有个有趣的故事。”10月11日,在清明上河园,吹糖人第三代传人马谦堂一边展示自己的糖人,一边说。据马谦堂介绍,传说朱元璋为了自己的皇位能一代代传下去,就造“功臣阁”火烧功臣。大臣刘伯温侥幸逃脱,被一个挑糖担子的老人救下,两人调换服装,从此刘伯温隐姓埋名,天天挑糖担子换破烂。在卖糖的过程中,刘伯温创造性地把糖加热变软后制作成各种造型的东西,有小鸡、小狗什么的,煞是可爱,小孩子争相购买。在路上,许多人向刘伯温请教吹糖人的技艺,这门技艺也就一传十、十传百地流传下来了。 
    开封吹糖人的技艺源远流长。据有关资料记载和图片分析,早在宋朝时期,开封吹糖人的技艺就在民间流传,在当时的都城东京,瓦肆里有不少吹糖人的艺人。在当时,不管是街巷村野的普通百姓,还是宫廷的达官贵人,家中孩子都喜欢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糖人。每每看到吹糖人的出现,孩子们都会一窝蜂地围上去。 
    马谦堂是安阳滑县人。他吹糖人的技艺就是跟随家中的父亲和爷爷学习的。民国时期,马谦堂的爷爷马为因为了养家糊口,每天走乡串村地叫卖,在长期的实践中,他不断对吹糖人的技艺进行创新,使吹出的糖人广受喜爱,渐渐地便有了些名气,招来不少围观者和购买者。后来马为因将技艺传给了他的儿子马龙章(第二代传人,马谦堂的父亲),并立下了“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规定。 
    马龙章的儿子马谦堂自幼受爷爷和父亲的影响,在父亲的亲自指点和精心培养下,经过多年的努力学习,目前已经全面掌握了马家吹糖人技艺,经过三代人的传承和创新,已经别具特色、自成一派。 
    吹出来的“神嘴” 
    1998年,在游走多个地方后,马谦堂来到了开封清明上河园。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他有了固定的场所来传播吹糖人技艺。在这里,马谦堂不断创新,使得自己的吹糖人技艺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在清明上河园,想找到马大吹并不难,孩子们朝哪儿挤他就在哪儿。在孩子们的眼里,马大吹是如此神奇。一块儿糖到他手里,只需要十秒八秒,他就能吹出小猴子、小兔子、小狗等造型,引得孩子们鼓掌大笑。 
    马谦堂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又不断融合新的表现技法,开创新的表现形式,对发扬创新吹糖人技艺进行了大胆尝试,并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果,如“猫抓老鼠”“狗抓兔”“马上封侯”“神牛送宝”“蛇盘兔”“马背羊”……这些新型的手工糖人集艺术表现和美好寓意于一身,作品的艺术表达简练抽象,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工艺复杂精细,最薄处只有0.1毫米,不仅深得小朋友的青睐,也得到了国内外知名人士的认可和赞赏,其本人多次被国内外多家电视台以及报刊进行专题报道,其吹制的糖人作品也受到美国、日本等外国友人的好评和争购。因此,他赢得了“神嘴”马大吹的称号。在马大吹的吹糖人摊位上,有一本厚厚的影集,里面是他和诸多国家领导人及名人的合影,这些都见证了马谦堂对吹糖人技艺的传承。 

(作者:马燕 责任编辑:12301-4)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