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范滂舍生取义
范滂舍生取义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7/9/26 11:45:05 来源:洛阳市旅游局 点击次数:

    东汉灵帝建宁二年(公元169年),宦官曹节、王甫以“欲图不轨”罪名,逮捕长安少府李膺。李膺曾任河南尹,反对宦官专权,被誉为“天下楷模”,桓帝时被宦官逮捕入狱,禁锢终身;灵帝继位又得重用,与太傅陈蕃等谋诛宦官,事泄再次入狱。李膺门生遍天下,宦官逐一缉拿追捕,汝南征羌(今河南郾城)人范滂名列其中。
    汝南督邮(郡守重要幕僚,主管巡视各县)吴导受诏令逮捕范滂。吴导深明大义,到征羌后怀抱诏书闭门不出,伏床而泣,县官不知为何。范滂闻知后说:“必然是因为我。”自行投案入狱。县令郭揖大惊,问明原委后,解下印绶,愿与范滂一起逃亡,并劝告他:“天下大矣,何处不可存身!”范滂断然拒绝:“我死,此事了矣,何敢牵累大人!又怎能让老母流离呢!”于是归家跪告母亲:“愿大人割舍母子之情,不可过于悲伤!”母亲洒泪曰:“汝今得与李、杜(杜密,天下名士,与李膺同时被捕)齐名,死亦何恨!”范滂跪受教,再拜而辞。路人闻之,莫不流涕。范滂慨然就狱,含笑而死。
    在生与死之间,范滂舍弃了生选择了死,用生命诠释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真谛,英名万世流芳。
    义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与仁相比,具有更直接的针对性和更普遍的包容性。因为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与义联系交融在一起,所谓“仁义”“信义”“道义”“就义”“侠义”“义举”“义演”“义卖”等,说明人们的生活是须臾也离不开义的。孟子的重要贡献之一,就是对义进行了理论概括和内涵凝练,把义提升为生命的火焰和灵魂的闪光。因此当一个人对义的理解达到极致时,就能做到舍生取义。这并非不珍惜生命,而是义的价值高于生命。
    《资治通鉴》辑录了18位如范滂这样舍生取义的英豪之士。
    公元420年,刘裕建立南朝宋政权,废东晋最后一位皇帝晋恭帝司马德文为零陵王。次年七月,刘裕以毒酒一瓮授前琅琊郎中令张伟,使他毒杀零陵王,以绝人望。张伟叹曰:“鸩君以求生,不如死!”乃于途中自饮毒酒而死。这个张伟是心存大义的,零陵王把国家都送给了刘裕,刘裕为何不能留他一条性命呢!张伟如遵刘裕之命毒杀零陵王,虽能升官晋爵,却是弑君不义之人;如违背刘裕之命不杀零陵王,自己就是死路一条。在生与死之间,张伟选择了死,选择了舍生取义。|
    东晋安皇帝司马德宗隆安三年(公元399年)十二月,雄踞荆襄一带的桓玄、殷仲堪、杨佺期为争权夺利而火拼。殷仲堪的咨议参军罗企生叹息:“殷侯(殷仲堪)仁而无断,必然失败。吾蒙知遇,义不可去,必将死之。”果然,殷仲堪、杨佺期兵败被杀,桓玄独霸荆州。此时,殷仲堪幕僚皆投奔桓玄而去,唯有罗企生一心料理殷仲堪后事。桓玄曾与罗企生有交情,派人传话:“向我道歉就生,不然就死。”罗企生回话:“殷侯遇我以国士,我何面目求生!道什么歉呢!”遂引颈就戮,终无异词。罗企生是宁死也不背叛旧主的。
    公元580年五月,北周宣帝宇文赟病死,宣帝亲信刘昉暗结皇后之父杨坚图谋不轨,矫诏杨坚任丞相,总知中外兵马事。御史大夫颜之仪常跟随宣帝,知道这不是遗诏,拒而不从。刘昉等逼迫颜之仪在草诏上署名,颜之仪严词拒绝道:“公等备受朝恩,当思尽忠报国,奈何一旦欲以神器假人!之仪有死而已,不能诬罔先帝。”刘昉知不可屈服,代为署名。杨坚接着向颜之仪索要传国印玺,颜之仪又严词拒绝:“此天子之物,宰相奈何索之!”坚决不给。杨坚大怒,将杀之,以其民望,贬西部郡守。次年杨坚篡周建立隋朝,即皇帝位,征召颜之仪还京,晋爵新野郡公,觐见时赞扬他:“见危受命,临大节而不可夺,古人所难。”赐钱十万,米一百石。颜之仪临死不苟的气节,连曾经要杀他的隋文帝也是深深钦佩折服的。

(作者:喻清录 责任编辑:12301-3)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 辅国安刘的周勃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