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就与河南坠子结下了不解之缘,天生丽质加上刻苦研习成就了她的名声。她在生活中为人谦和、待人热情,在工作中辛勤付出、认真负责;她关爱学生,无论在课堂上、生活中还是舞台上;她教书育人,一直都在为河南坠子的发展努力着;她热爱河南坠子,最大的愿望就是让河南坠子这样的传统曲艺能延续下去而不被世人遗忘——她就是赵玉凤。
与河南坠子的情缘
赵玉凤,原名霍玉珍。1922年出生于河南省开封市陈留镇。因家中贫寒,5岁时被卖入开封赵家,改名赵玉凤。后来赵玉凤跟随养母赵翠亭学唱河南坠子,师从河南坠子名家乔清秀先生,专攻河南坠子小段。
和豫剧祥符调一样,河南坠子也起源于开封这片沃土。它是一种比较独特的曲艺形式,俗称“河南坠子书”“简板书”或“响板书”,因使用河南坠子弦(又名坠琴)伴奏而得名。清末民初河南坠子在开封开始盛行,受到百姓的喜爱。
最早河南坠子的表演只有男艺人,辛亥革命后,男女平等思想不断深入人心,渐渐开始出现了女艺人。她的老师乔清秀就是最早的女性名家之一。女演员的出现促使河南坠子扩展了唱腔的音域,改革和丰富了唱腔的旋律,伴奏技巧也有所提高。
赵翠亭是开封著名坠子艺人,这使赵玉凤从小就耳濡目染,加上她相貌端庄秀丽,自己也刻苦用功, 11岁时就在许昌等地唱响,声韵清醇的赵玉凤没有几年便在全省闻名。她的成名作有《游西湖》《走马荐诸葛》《王二姐思夫》《闹场院》《草船借箭》等。
河南坠子不仅在中原备受欢迎,在其他地方也不乏演唱名家和很好的观众缘。1948年开封解放,赵玉凤与曲艺界人士一起组成河南省曲艺慰问团,赴淮海战场为刘邓首长和解放大军献演。1953年她被选入刚组建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说唱团即现在的中国广播文工团,多次赴中南海给毛主席、朱总司令等中央首长演出。能得到给首长表演的机会可真不容易,每次大家都十分激动和欣喜。演出之前要彩排好多遍,大家都想把最好的表演展现给首长。
心系学生 为人师表
1956年,赵玉凤被贺绿汀院长选调进中央音乐学院华东分院,即现在的上海音乐学院任讲师。当讲师和当演员可不同,演员只负责自己角色的表演,老师则是要言传身教,要教会学生,还要在生活中去感染学生。
赵玉凤的儿子赵松回忆说:“我四五岁时已懵懂记事,那时在上海音乐新村居住,几乎每天天刚蒙蒙亮,父母就催促我们兄弟三人起床赶班车,总是父亲把我们送到音乐学院幼儿园,母亲急匆匆地去上班,晚上再等母亲下班好一起回家。有几次,我们到办公室找她,看见母亲还在孜孜不倦地辅导学生。”在他的印象中母亲总是这样忙碌。
1962年,赵玉凤被调回开封市曲艺演唱团(开封市文工团前身)任艺术指导。和教师职业相似,她对团里的学员也都很热心。她在生活中为人谦和、待人热情,在工作中也认真负责。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