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赵玉凤:留得清香在人间
赵玉凤:留得清香在人间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7/9/5 9:42:09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赵玉凤一家就住在曲艺演唱团院内。每天早上,她带领曲艺学员喊嗓子、练发声、背绕口令、走台步。有的学员方法不正确,她也总是不厌其烦地耐心讲解、亲身示范。学员们生活困难,她总是解囊相助;逢年过节和星期天,便把一些学员叫到家里一起吃饭,像一家人一样。
    那时候,还在上小学的赵松就经常听到保姆王奶奶说母亲:“看你拿钱不少,就是月月花不到头。” 母亲听后总是一笑了之。王奶奶说的次数多了,母亲就说:“这些孩子和我的孩子一样,看到他们不得劲,我心里难受。”赵玉凤爱学员,把他们当自己的孩子,同样,学生们也把她当母亲。当时许昌专区河南坠子训练班的学员给她写信,其中就写道:敬爱的赵老师,您不仅是老师,辛勤地培育我们,您还像妈妈一样关爱我们。
    1963年,赵玉凤参加全国曲艺河南坠子调演,她的《游西湖》被评为优秀作品,受到观众的喜爱。
    “1965年全国上映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我母亲看到藏族歌唱家才旦卓玛演唱时,非常高兴和激动。”赵松回忆说,“我母亲说,才旦卓玛进入音乐学院时才十几岁,由于是女孩子,院领导让母亲和其他女教师一起辅导照顾才旦卓玛。我母亲叹道,才旦卓玛太不容易了,只有共产党才能把一个翻身的农奴培养成一名歌唱艺术家。”
    2002年春季,一位年逾花甲、颇有学者风度的先生来拜访赵玉凤。他就是赵玉凤的学生石林。年迈的赵玉凤当时视力模糊,但听说是学生石林来看望她,顿时热泪盈眶。石林是当年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赵玉凤曾经教过他。现在他已是上海音乐学院声乐教授了,趁着来汴讲课,专门寻访老师。赵玉凤更是喜出望外,也为自己的事业有学生来传承而感到欣慰。
    铭记传统 传承文化
    20世纪末期以后,河南坠子的生存发展陷入困境,艺人锐减,演出很少,亟待扶持与保护。赵玉凤也发现了曲艺事业不景气,河南坠子走入低谷。那时,她虽然已退休,但还是多次出席省、市各种曲艺调演、当评委、辅导学生、开研讨会、录音录像,为河南坠子奔走呼吁,竭力挽救她喜爱一生的河南坠子。
    赵松也曾经安慰她,时代不同了,人民群众选择了先进的文化娱乐形式,这是文化艺术的发展,是历史的进步,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她仍不罢休,一直在为河南坠子的传承努力。
    赵松说,母亲经常拿着一对紫檀木的坠子简板,深情地抚摸一遍又一遍,眼里含着泪对他们兄弟三人说:这对简板跟了我一辈子,唱了多少年,教了多少学生啊。真不甘心,河南坠子就这样不行了,盼望着后辈人好好创新吧。你们哥仨不能忘了这副简板,是这副简板养活了你们哥仨。赵玉凤一直希望河南坠子可以顺利传承下去,别在这儿断了。
    不负曲艺人的期盼,国家也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河南坠子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也算实现了她的心愿。
    如今,赵玉凤去世已经14年了。每当听到河南坠子的曲调,大家还能想到她那端庄秀丽的模样,仿佛又听到了她那清丽委婉的唱腔。

(作者:岳蔚敏,李亦哲 责任编辑:12301-3)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