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去宋朝酒馆喝一杯
去宋朝酒馆喝一杯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7/9/4 17:15:00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宋朝酒馆有什么标志
    武松打虎的故事,我们都知道。武松打虎之前,在路边一家小酒馆里喝了很多酒,我们也知道。
    那家酒馆没有名字,但是有招牌,招牌是门口斜挑的一面旗,旗上写着五个字:“三碗不过冈。”
    现在的酒馆,用门上的匾额做招牌,用路边的灯箱做招牌,可是在唐宋元明诸朝,一般都是用旗帜做招牌。这面旗用竹竿高高挑起,材质一般用布,颜色一般是青色。辛弃疾老师说过:“山远近,路横斜(读xiá),青旗沽酒有人家。”他笔下的酒馆,门口挑的就是青旗。不过也有用白旗的,南宋笔记《容斋续笔》有云:“今都城与郡县酒务,及凡鬻酒之肆,皆揭大帘于外,以青白布数幅为之……”青白布数幅为之,说明有的酒馆用青布,有的酒馆用白布。白布做旗,现在有投降的意思,宋朝没有。
    既然用旗做招牌,旗上肯定要写字。写什么字呢?古装影视图省事,凡拍酒馆镜头,旗上多半只绣一个大大的“酒”字,但这不是真实的古代酒旗。在宋朝,至少在东京,正规酒馆的旗帜都很长,上面绣着好多字,内容要么是酒店名称,例如“孙羊正店”“十千脚店”;要么是这家酒店主要售卖的酒水品牌,例如“新法羊羔酒”“生熟腊酒新酿”等。
    宋朝大酒楼除了有酒旗,也有匾额,例如北宋开封最大的国营酒店矾楼的匾额就是“矾楼”,南宋杭州最大的民营酒店三元楼的匾额就是“三元楼”。宋末元初笔记《梦粱录》第十卷与《武林旧事》第六卷罗列了临安城里三十多家大酒楼,正门上都有匾额,例如“太和楼”“中和楼”“太平楼”“丰乐楼”“和乐楼”“和丰楼”“春融楼”“先得楼”……
    南宋笔记《容斋续笔》上还记载:“微者随其高卑小大,村店或挂瓶瓢,标帚杆……”大酒楼挑大旗,小酒馆挑小旗,至于那些穷乡僻壤的鸡毛小店,连旗都没有,只在门口悬挂一只瓶子、一个瓢,或者斜插一把扫帚。瓶子是盛酒的,瓢是舀酒的。宋朝官营酒坊的酒水上市,普遍用瓶子分装,这种瓶子大肚小口,脖子细长,造型优美,用瓷器烧造,清代瓷器收藏家不明底细,给这种造型的酒瓶取名为“梅瓶”。酒馆门口用酒瓶和酒瓢做标志,那是理所当然,可是干吗要斜插一把扫帚呢?因为乡野小店本小利薄,多半售卖私自酿造的土酒,酒体浑浊,还漂浮着没有完全分解的米粒,唐朝诗人美其名曰“绿蚁”,宋朝诗人恶趣味,把这些漂浮的米粒叫做“浮蛆”。绿蚁也好,浮蛆也好,喝的时候总要滤掉。将酒缸里的土酒舀进酒壶,简单过滤,再倒进客人的酒杯里,这个过程叫做“筛酒”。怎么筛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在酒壶上面放一把用竹枝捆扎的扫帚,隔着竹枝往壶里舀酒,“浮蛆”就被“筛”出来了。读者诸君听了可能不信,可能还会觉得有些恶心。其实新扎的扫帚并不脏,记得我小时候,我们豫东老家收割小麦,天气炎热,农民焦渴,都是从扫帚上捋竹叶,放到大锅里煮一煮,用煮过的竹叶水解渴消暑。我祖父年轻时给人拉太平车(四个木轮的大车,转向时需要用木楔去撬车轮,非常笨重),从老家去县城拉煤,总共六十里路程,中途要歇两回脚,喝一顿酒。他说他们喝酒的小馆就在官道旁边,门口的标志就是一只笊篱和一把扫帚,笊篱表示有菜,扫帚表示有酒。
    什么是正店,什么是脚店
    宋朝实行酒水专卖政策,正规酒坊均为官营,正规酒馆里卖的也都是官酒。民营饭店想卖酒,可以去官营酒坊批发,也可以通过大酒楼分销,甚至还可以从官府手中高价买曲,然后自己来酿,卖不完的也可以分销给其他饭店。有酿酒权和分销权的酒店叫做“正店”,从正店那里买酒的酒店叫做“脚店”,正店和脚店之间并没有隶属关系,也没有加盟关系,脚店绝对不是正店的分店,只是从正店那里采购酒水罢了。

(作者:李开周 责任编辑:12301-3)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