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宋时期的政治舞台上,沈括可谓声名显赫又文理兼通,《梦溪笔谈》就是他的著作。这本古代科学论著包罗万象,内容相当丰富,涉及天文、地理、光学、历法、医学、数学、文史及考古等方面。“石油”一词的发明者也正是沈括。
沈括是浙江钱塘人,出生于官宦世家,其父去世后,沈括以父荫入仕,先任沭阳县主簿,嘉祐年间又考取进士。北宋时期的崇文院由史馆、昭文馆、集贤院三馆组成,汇集了当时各方面的精英。沈括考取进士比苏轼晚六年,但他进崇文院却比苏轼早一年,一年后苏轼调入史馆与沈括搭帮共事。
沈括以好学著称,为人比较低调,但其内心却争强好胜,喜欢出人头地,当后来苏轼的才华与名望渐高于他时,心中便滋生出嫉妒之念,尽管表面上他对苏轼仍很尊重。
王安石变法时,沈括虽不是中坚人物,但也暗中附会、摇旗呐喊,而苏轼则属于温和的改革派,他曾两次上书批评新法“欲速则不达”。王安石是有名的政治家、改革家,可此公刚愎自用,听不得一点反对意见,于是暗示手下排斥、打击、诬告苏轼。
但宋神宗却十分欣赏苏轼的才华,王安石无法加罪苏轼,便将苏轼逐出京师,贬到杭州当通判。
不久,沈括以钦差大臣的身份赴杭州视察水利,临行时宋神宗特意交代他,要他慰问、安抚、关照苏轼,沈括当即应允。到了杭州,苏轼热情款待,视沈括为老同事、好朋友,沈括表面上与苏轼谈笑风生,并问起苏轼的新作,苏轼为人真心实意,又胸无城府,马上把自己的诗作拿出来请沈括指正。沈括在喝彩之际,趁机抄录了一份,回到京师立即把其中他认定是“反对改革、诽谤皇帝”的诗句摘录出来,并加上自己的注释上报宋神宗。
由于沈括的变脸、揭发,导致宋神宗龙颜大怒,王安石乘机见缝插针、落井下石,将苏轼关进乌台大牢。沈括给苏轼罗织的罪名是“愚弄朝廷”和“对皇上不尊”。同时,苏轼的家人、同事、朋友等三十多人也受到株连。|
沈括与王安石不但同朝为官,两家还是世交,沈括父亲的墓志铭就是王安石所撰,沈括入崇文院,王安石有举荐之功,但王安石失意下野时,沈括反过来又把新法说得一无是处,后来王安石复出,当朝痛斥沈括为“心术不正”“反复无常的小人”。
无疑,作为科学家、文学家,沈括是成功的,但其为人却是失败的。
有关时光旅行的故事,总能引发人们津…[详情]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