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塔寺郭村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7/5/20 9:09:53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白塔寺郭村位于王洛镇西北方,人口3000多人,东西街长1.5公里。虽距县城17.5公里,王洛镇6公里,但西北与禹州市毗邻,南与郏县相望的“金三角”优势,使之早在明清时期就成为三县边缘经济、文化交流的著名集镇。至今,仍保持着两日一集、十天一会的商贸盛况。
村名的缘起有一段美丽的传说:古时,这个村庄因为地处“云峰岗”下,故名岗下村,村里一位孟姓老汉为趁墒抢种,便驱牛驾车,起早下田,赶时耕作。五更时分,当老汉行至村东一里多远,岗半腰的地方,忽然间风声大作,半空中自北向南隆隆作响,而且声音越来越大,整体如一片云朵迅走,势若奔雷,光呈五彩,由远而近,呼啸而来,吓得套中骡马蹶蹄暴跳,仓猝欲窜。“吁”,惊慌万分的老汉赶忙挽紧缰绳吆喝牲口停下,不料天空一匹拉着白色宝塔的金马驹应声而降,将一座莹洁如玉的白塔送落在大路北沿的高阜上。天亮后,闻讯奔走相告的村民蜂拥而至,无不为天降祥瑞而欢呼。唐玄宗开元三年,少林寺禅宗大师在此创建白塔寺。从此,白塔寺与少林寺禅武相连,同生共长,结下不解之缘,村庄自此称为白塔寺村。
白塔寺尚武之风盛行,漫长的历史塑造了白塔寺独具特色的武术文化。白塔寺以寺内武僧“双手飞舞百斤大铡刀”、“石磙功”、“一指禅钻石孔”、“飞檐走壁”等独门绝技,名震武林。相传元朝末年,统治黑暗,民不聊生,朱元璋率农民起义军征战河南,兵败被困,困于汝河河畔。朱元璋年轻时因父母双亡,家境贫寒而被迫出家当和尚,与白塔寺素有往来。曾为佛门弟子,大敌当前,朱元璋求助于白塔寺,众武僧舍身相救,终于杀出了一条血路,使朱元璋脱离险境,虎口逃生。日后,朱元璋得天下,赐白塔寺良田千亩,寺院修缮。此后,白塔寺禅武文化得以发扬光大。
明初洪武年间,山西洪洞县郭姓人家迁来之后,借助岗下白塔周围的肥沃良田和村西吕梁江灌溉舟楫之利,辛勤劳作,繁衍生息,逐渐成为名门旺族,村名遂改为白塔寺郭。
明朝以来,这里就是著名的佛乡景区,具有神秘色彩的白塔坐南向北,高约8米,共有3层。一层约5米方圆,环壁佛龛供列,佛像雕刻精美;二层空间略小,石佛端坐中央,且有雕塑的肩负钱搭,手牵毛驴的弥勒佛相伴,情致和蔼可亲;三层有3米见方,中有足踏蛤蟆,昂首扬臂的佛像一尊,似有步蟾奔月折桂,引领当地文风的立意。塔座下有整块磬石为基,中有拳头大小的孔眼,用石从孔下落,传出击水的叮咚之声。
白塔寺的山门高大壮丽,寺内回廊相通,东西跨院相连,松柏郁葱森秀,香火十分旺盛。在4座大殿中有托塔天王殿一座,以昭示、纪念以前白塔驻足村东的非凡与神奇。后人在寺院正东于北面白塔的相对处又建一座七层宝塔,此塔高约15米,人们旋转可上,是登高赏景的上佳去处。岗顶高僧墓冢前的4尊经幢式的圆形石碑别有一番景致。可惜这两座宝塔和寺庵冢于上世纪50年代末均被毁掉。村名在“文革”期间也改为郭庄。
沧桑越千年,村名几经更改。但是,村里人永远不忘白塔带来的吉庆、安详、福祉、兴旺,改革开放之初,村名旋即恢复白塔寺郭村。
(作者: 责任编辑:12301-3)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