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陈素枝:坚守舞台 只为文化传承
陈素枝:坚守舞台 只为文化传承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7/5/19 16:03:32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陈素枝从通许县来到开封市已经有十几年了。这些年,她经常应邀出来演出,每年在万岁山森林公园庙会演出都受到观众的喜爱。她在茗乐社相声专场、上河城美食街等地方的表演,也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陈素枝告诉记者,传说唱剧种流传下来的都是些老剧目,为了跟上时代、顺应社会需要,近些年她一直在琢磨着编一些新戏,经过舞台演出,也受到观众的欢迎。
    让传统曲艺薪火相传
    谈到舞台演出,陈素枝告诉记者,渔鼓道情乐器比较简单,主要有渔鼓、简板两种打击乐器,有时也使用惊堂木。渔鼓用竹筒制作,一端开口,一端绷着用猪膀胱制作的鼓面。演唱时,演唱者左胳膊弯夹住渔鼓,鼓面一端斜朝下,左手拿着简板击打,右手拍击鼓面,发出“嘭嘭嘭”的声音,以渲染气氛。陈素枝说,道情的剧本与河南坠子通用,可演唱古书目,也可演唱现代书目。演员以真嗓演唱,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道情以唱为主、说为辅,因传授多为口授,故唱词中方言、土语较多。旧时,通许县渔鼓道情曲目非常丰富,有100多个,多取材于古典名著和民间传说,有忠烈故事、公案传奇、历史故事、生活故事,如《大宋金鸠记》《后五代》《王金豆借粮》《双锁楼》《站花墙》《双头马》等。
    渔鼓道情这种戏虽然是小戏,但是很受群众欢迎,清末到民国年间,通许县有很多道情戏迷。但是,由于道情的唱腔、戏文、表演大部分是口授,加之现在文娱形式多种多样,故生存环境逐渐缩小,后继乏人。陈素枝说,如今能演唱者只有她和师兄时芳清,她带的学生吴知社等几个人也在苦苦地坚守着。
    让陈素枝感到欣慰和高兴的是,现在国家对一些濒临消亡的民间艺术重视了,2009年以来,通许县文化部门对她和师兄传承下来的渔鼓道情进行了实地普查,拍摄了录像、照片,建立了档案。2011年,渔鼓道情被市政府命名为市级非遗项目,同年,被评为河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012年12月,陈素枝被命名为省级第三批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就在记者采访陈素枝的时候,她接到了茗乐社相声专场的邀请,去表演渔鼓道情。她很高兴地说,只要观众愿意听,她就会全身心地投入表演,让观众欣赏到正宗的渔鼓道情。她同时表示,自己会坚守住这个阵地,继续为观众表演,并认真地把平生所学传授给学生,努力使渔鼓道情这种优秀戏曲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

(作者:张德卿 责任编辑:12301-3)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