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陈素枝:坚守舞台 只为文化传承
陈素枝:坚守舞台 只为文化传承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7/5/19 16:03:32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最初知道渔鼓道情这个非遗项目,是在李中华先生的著作《汴梁城的稀罕事》里。这是我省的一个珍稀剧种,历史悠久,在通许民间叫“道情班”“坠子嗡”,因为演员一口气能唱几十句甚至上百句,还被通许一带称作“噎死驴”。这不是贬义词,是夸赞道情艺人的唱功卓绝。又因为道情演唱的调门中有豫剧、二夹弦、拉鼓腔、河南坠子、道情五个曲种的唱腔,通许一带也叫它“壮火头戏”“五样调”。
    渔鼓道情这个剧种是省级非遗项目,今年72岁的陈素枝老人,是唯一一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5月9日,记者在弓箭街陈老的住处,采访了这位仍然活跃在舞台的渔鼓道情老艺人。
    从小追随老师学艺
    谈到渔鼓道情这个剧种的历史,陈素枝老人很谦虚地告诉记者,她小学毕业后即跟随老师张立荣学戏,对于这个剧种的历史渊源没有深入研究。不过,她数次跟记者提到一个人,就是通许县文史专家陈维,他对渔鼓道情研究颇多。
    陈维研究发现,渔鼓道情的起源有一种说法是源于唐代道教所唱的经韵,宋代后吸收词牌、曲牌,衍变为在民间布道时演唱的新经韵,又称道歌。据《通许县曲艺志》记载,渔鼓道情在清道光五年(1825年)传入通许县,传承情况不详。清同治三年(1864年),通许县邸阁乡东以4名家庭成员为主的道情班,逐渐在通许县传唱开来。张永来在通许县唱红以后,先后在商丘市睢县、永城等地演出,在豫东地区产生了较大影响。张永来的女儿张立荣,也就是陈素枝的老师,8岁开始跟着父亲学艺,是最出色的一个。
    18岁那年,张立荣嫁到邸阁乡西时村,在西时村建立了道情戏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立荣先后在扶沟县、通许县文化馆曲艺队工作,经常下乡宣传演出。也就在这时,陈素枝开始跟随张立荣学习渔鼓道情。张立荣的五个儿子都曾经跟着她演唱道情,“文革”期间,传统戏曲文化受到冲击,只有大儿子时芳清坚持了下来。
    陈素枝念念不忘自己的老师张立荣。她说,“文革”结束后,通许县的曲艺事业得到了恢复发展,县文化馆举办曲艺学习班培养新秀、建立专业曲艺队伍,经常下乡演出,张立荣老师和其他渔鼓道情老艺人得到了重视。陈素枝也追随老师,边演出边学艺。
    勤学苦练方能演好戏
    陈素枝告诉记者,渔鼓道情是一种以说唱为主的舞台表演艺术,不像豫剧、京剧等其他剧种需要大量的人员和道具,通常一两个人就可以表演了。虽然肢体动作表演的戏份相对较少,但是这个剧种要求大量的台词,表演起来基本上没有停止,也就是说,一登台亮相就要开始说唱,一口气来个几十句都很正常,要求吐字清楚、发音准确、眼睛传神。由于道具简单,曲目的氛围、情节主要靠演员的语言和面部表情来表现,并模拟人物形象,以“手眼身步”法的变化来表现人物的喜怒哀乐。
    陈素枝学习渔鼓道情吃了不少苦,这里面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需要记住大量的台词。因为说的、唱的要连贯,记不住台词就要冷场,有可能还演砸,所以必须牢牢记住大量的台词,说唱时还要跟韵律配合好。但是,这些台词也不是必须一字不差地死记硬背,需要灵活掌握,根据故事的情节进行说唱表演。二是台上表演。俗话说,台上一步,台下百步。虽然肢体和眉目表情的表演不像其他剧种要求那么复杂,但是台上的表演也丝毫不能疏忽,因为渔鼓道情演出时台上就一两个演员,观众的目光比较集中,所以需要演员的表演能够充分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陈素枝说,渔鼓道情表演这个行当没有捷径,只有下苦功夫记,下苦功夫练,揣摩故事情节。如今,陈素枝能说唱多部大书,连续表演一两个月节目不重复,这些功夫都不是一两天练成的。

(作者:张德卿 责任编辑:12301-3)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