玲珑塔前觅古今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7/5/15 10:35:51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位于新乡市平原示范区原武镇的玲珑塔,因其年代久远、外形险峻、饱经沧桑而闻名遐迩。玲珑塔始建于北宋徽宗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如今已是912岁“高龄”了。据史料记载,玲珑塔曾经在明朝万历年间及新中国成立后的1980年进行过两次大修,并于2013年5月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最终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及地位。
一睹古塔雄且险
玲珑塔悄然耸立在一马平川的黄河滩区,给人一种直插云霄、雄伟壮观之感。从外表看,玲珑塔的轮廓为抛物线型,砖木结构,每层角梁系木制,突出于塔身外部,上有铁鼻,悬挂风铃,微风过处,叮当作响。塔顶铁刹、覆钵、相轮犹存,直刺蓝天。据竖立于塔前的碑文记载,玲珑塔原本高47.25米。古塔层级均为奇数,唯此塔是12层,成偶数,这是怎么回事呢?经来此凭吊的原阳县一退休吴姓老人详解,方拨开谜团。老人说,历史上玲珑塔曾经历过18次地震,10多次水患。明景泰年间,黄河南徙,原武城数次被淹。尤其是清康雍年间,黄河一连3年决口,原武城乡尽成泽国,河水浸泡塔基达一年半之久,原本13层的玲珑塔遂被埋没于地下一层。现在人们由底层登塔的大门,为原塔二层的窗户改造而成,所以,现在露出地面的塔身高度也并非碑上所写的47.25米,而是“缩水”为约43米高了。我们沿玲珑塔走了一圈儿,仔细观看,发现塔身明显向东北方向倾斜。不管是从远处眺望,还是从近处直视,倾斜的古塔好像随时都会倒塌,观之十分危险。据附近村民相告,玲珑塔的方位正处于风口地带。为了抵御东北风,在建造该塔时,当时的能工巧匠故意使塔身往东北方向倾斜。
二探古塔故事多
原武镇玲珑塔是一座富有民族建筑风格的楼阁式砖塔,造型雄美,观之赏心悦目,为古代寺院之佳作。因为历史久远的缘故,原武镇玲珑塔便见证了许多的故事与传奇。比如,这座始建于北宋的古塔,为啥既叫玲珑塔,又叫徽塔,还叫雁塔呢?我从附近几名见闻广博的村民口中,探听出来一些言之有理的说辞。 玲珑塔的叫法,是因为塔的外观呈六角叠涩式,望之有玲珑之感,故而命名;徽塔的叫法,是因为该塔修建于北宋徽宗年间,故以皇帝的年号来命名,也是常理;至于雁塔的叫法,大概是因该塔坐落于黄河北岸,冬往春来,大雁经常在塔上歇脚而得名的吧? 围绕玲珑塔的神话传说,可能更能激发起大家的好奇心和阅读欲。传说玲珑塔原本在原武城内,已经得道成仙的毛遂,预感到玲珑塔终有一天会倒塌,就想将之移出城外以免伤众。为提醒乡邻,毛遂化作一个疯僧,高呼:“塔塌!塔塌!”但没有人把疯僧的话当回事。毛遂心急如焚,却又不能泄露天机,便改呼“拉塔!拉塔!”并挨家挨户借牲口拉塔。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人们发现自家的牲口个个躬腰蹬腿,汗流浃背,似乎在朝同一个方向使劲。次日,大家惊奇地发现玲珑塔移到了城外东关的安全地带,塔身向东北倾斜,疯僧却不见了。有人捡到了一个从塔上飘落下的箴言条幅,人们这才知道是毛遂显灵,怕古塔倒塌伤民所为。 顺便说一下,毛遂的老家就在古塔附近的师寨镇路庄村。现在村上还有毛遂岗、毛仙庙等遗存。 当然,毛遂拉塔只是一个美好的神话故事。
三访近邻皆贤俊
1969年,《人民日报》头版以《引来黄河水,碱区稻花香》为题,大篇幅报道了原原阳县原武公社(即现在的原武镇)党委书记乔永庆,带领乡亲们改良盐碱地种植水稻的事迹。随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土壤专家,也闻讯不远万里前来考察。后来,乔永庆历任原阳县委副书记、封丘县县长、新乡市政府副秘书长,继续带领人民群众引黄种稻,“稻改县长”因此远近闻名。
四读诗文叹古今
清乾隆年间《原武县志》记载:“善护寺傍城之东,外有清溪环抱雁塔,雄峙其左,每当暮云阴霭,雾雨空濛,水光潋滟,树色烟笼,赏城郭人物,隐如在画图中。”我还通过查阅该县志得知,玲珑塔原建于原武古县城的善护寺内,是善护寺的镇寺之宝,还曾是原武八景之一景,名曰“烟寺暮雨”。 历史的车轮驶到今天,其他七景几近绝迹,唯独这蕴含着无限诗情画意的“烟寺暮雨”遗世独存,留给我们无限的遐想……有诗赞美如下:古寺临城气象雄,偶逢日暮雨蒙蒙;山门隐约笼轻雾,佛殿崔嵬傍晚风。石砌遥怜三径滑,僧房远照一灯红;来朝日出新晴后,宝塔玲珑插碧空。 微风吹过,我站在这“四贤”聚集之地,不禁追古抚今,感慨万千:历史是严酷的,也是公正的,它总能让曾经丑恶的人和事物遗臭万年;也总能让曾经美好的人和事物万古流芳!
(作者: 责任编辑:笑宇)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