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漯河归村“思归碑”
漯河归村“思归碑”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7/5/2 16:05:05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史记.孔子世家》有两处关于孔子思归的记载:“....孔子居陈三岁,会晋楚争疆,反伐陈,侵陈,陈常被寇。孔子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进取不忘其初’,于是孔子去陈,过蒲(长垣)......”、“......冉求将行,孔子曰:‘鲁人召求,非小用之,将大用之也。归乎归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吾不知所以裁之。’......冉求既去,明年,孔子自陈迁于蔡......”。可见这两次思归之后,孔子都离开了陈地。但是第一次离开陈地往北走到了长垣,没有到漯河地区,所以归村不是来源于第一次离开陈地。归村在召陵,系蔡地。孔子第二次离开陈地往南,在往蔡之时候,途经召陵邑归村这个地方,在送冉求到鲁国任职时候,回顾自己一生颠沛劳顿所宣扬、所追求的“仁政”仍然无法被统治者所采纳,自感惶惶如丧家之犬不可终日,不由得悲愤忧愁一下子齐涌心头,山水这边秀,徒为他乡客,油然而生游子思归情怀,觉得自己这一个漂泊天涯的游子,谏君乏术,爱民无方,应该早日回归故里,颐养天年了。既然季康子重用弟子冉求,那么自己的政治主张在故乡就还有用武之地,于是孔夫子由衷地说出的“归乎归乎!”,叮嘱过他“你要是被重用了,要想着把老师请回去“之类的话,充分表明孔子漂流多年后,思念家乡想回去的心情,所以才留下孔子思归而来的村名,流传到今。清乾隆傅豫纂修的《郾城县志》有明确记载:“县东四十里俗云孔子思归处,《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居陈三岁,会晋楚争疆更伐陈,及吴侵陈,陈常被寇。孔子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进取不忘其初’。又哀公二年,孔子如陈。四年,鲁人召冉求,孔子曰:‘归乎?归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载之求即去。明年,孔子自陈迁于蔡,孔子多居陈蔡之间。归村在召陵,系蔡地,距陈地近.......”
    唐宋年间在归村西头修了一座孔庙,以纪念夫子在此的生活。明朝又加以扩展修葺,当地人正德年间进士在京刑部主事刘校亲自发动村民捐款,为孔子树碑立传,引起世人对此处的关注。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甲午)十一月,时任郾城知县的荆其惇为纪念孔子陈、蔡之行,在归村寨西门内孔庙中立《孔子归村遗迹碑记》一通,即“孔子思归碑”。思归碑绞龙碑头,赑屃座底,庄重肃穆。其后,清代皇帝康熙曾亲临此地瞻仰孔子思归处,凭吊“忠毅公”刘校的墓冢,让归村名扬海内。至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时任郾城县知县周珍为春秋祭孔之便,于是兴师动众,把孔子思归碑从归村搬出,人拉肩扛,迁于郾城东关外官道路北高岗处,修建碑亭。咸丰二年(1852年),归村人又录文刻石,将其复立于村内原孔庙中。根据孟巍坚回忆他幼年时跟母亲住郾城城内外祖父家生活。外祖公原是贡生任郾城知县“师爷”,外祖公家的“中堂内”,便悬挂着一幅当地名胜孔子思归处的[儒家师徒漫游图],该“思归碑”的所绘就在其中。
(作者:赵永胜 责任编辑:笑宇)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