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西京留守重牡丹
西京留守重牡丹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7/4/18 10:14:58 来源:洛阳市旅游局 点击次数:

    创办洛阳万花会
    俗话说:“天下有九福,洛阳为花福。”北宋时,每年三月,牡丹绽放,洛阳万人空巷,争相赏花。欧阳修《洛阳牡丹记》说:“花开时,士庶竞为游遨。往往于古寺废宅有池台处为市井,张幄帘,笙歌之声相闻。最盛于月陂堤、张家园、栗棣坊、长寿东街与郭令宅,至花落而罢。”俨然是洛阳民间的牡丹花会。
    天圣九年(公元1031年)春,即钱惟演上任的第二年春天,他举办了官方首个牡丹花会,命名为“万花会”。当时的洛阳万花会热闹非凡。北宋张邦基《墨庄漫录》记载:“西京牡丹闻于天下,花盛时,太守作万花会,宴集之所,以花作屏帐,至于梁栋柱拱,悉以竹筒贮水,簪花钉挂,举目皆花也。”此后,洛阳年年举办万花会,直到北宋灭亡。
    北宋吕本中《童蒙训》记述了一次万花会的情形。开始,众宾客既集一堂,寂无所有。忽然卷帘,异香从内散发,郁然满屋。一群美女端上酒肴,并带各种乐器次第而至。另有十名美貌歌女,皆穿白衣,头戴红牡丹花,边唱边舞,舞毕退场。少倾,又有香起,又有一批歌女登场,如是十次。穿紫衣时簪白花,穿黄衣时簪紫花,穿红衣时则簪黄花。所唱的歌,皆为前辈牡丹名词。
    万花会毕,竟有数百名歌女列队送客,“烛火香雾歌呼杂作,客皆恍然如仙游”。
    推出花王和花后
    洛阳牡丹初植于隋,盛于唐,甲天下于北宋,传承于后世。牡丹在洛阳,由花工们批红判白,新品迭出,历代都有不同的花王。隋唐时,牡丹花王是颤风娇、左紫、醉杨妃、一捻红、玉芙蓉等。
    钱惟演任西京留守时,洛阳牡丹出现两个珍品,即姚黄和魏紫,钱惟演经过品鉴后,定为花王和花后。欧阳修《洛阳牡丹记》引钱惟演之语说:“人谓牡丹花王,今姚黄真可为王,而魏花乃后也。”
    姚黄,出于洛阳白司马坡姚家,其地在今孟津白鹤镇。此花重瓣起楼,层层叠叠,初开时鹅黄色,盛开时乳黄色,瓣如着蜡,光彩照人。被钱惟演定为花王后,引起洛阳人的推崇。北宋周师厚《洛阳牡丹记》说:“姚黄,其开最晚,在众花凋零之后,芍药未开之前。其色甚美,而高洁之性,敷菜之时,特异于众花,故洛人贵之,号为花王。城中每岁不过开数三朵,都人士女倾城往观。乡人扶老携幼,不远千里。其为时所重如此。”
    魏紫,又称魏家花、魏花。这种花是由魏仁浦用寿安山野牡丹培育的,寿安山指今丰李南山到宜阳锦屏山一带。魏仁浦,在后周世宗时到北宋初年,担任宰相。其宅园,在洛阳会节坊,其地在今安乐镇军屯村。魏仁浦园规模甚大,有湖泊岛屿,魏紫等牡丹种植在湖心岛上,人们要观赏,需买票乘舟前往。宋太祖在开国不久,巡幸洛阳,魏仁浦把园子献给了皇室。皇室将其赠与相邻的普明寺,普明寺僧人却将牡丹卖掉,种植桑麻,魏紫就以这种方式传到洛阳各名园。魏紫被钱惟演定为花王后,立即名闻天下。北宋王安石《题金沙》曰:“海棠开后数金沙,高架层层吐绛葩。咫尺西城无力到,不知谁赏魏家花。”

(作者:郑贞富 责任编辑:12301-3)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 樵夫撒出金牡丹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