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识令狐父子 一生恩怨交织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7/3/21 11:03:06 来源:洛阳市旅游局 点击次数:
仕途多不顺,黯然生嫌隙
20多岁的李商隐到洛阳后,度过了一段美好时光。
恩师令狐楚赏识他,教他写作骈文,带他熟悉官场,结交社会名流。平时,要是听到谁夸赞李商隐,令狐楚就心花怒放;要是听到谁诋毁李商隐,令狐楚就勃然大怒。可以说,他对李商隐就像对待自己的儿子一样。
令狐楚有三个儿子,分别是令狐绪、令狐绹(táo)和令狐纶,李商隐与他们过从甚密,友情深厚。后来,李商隐追忆他们在洛阳同游的情景,写下了“某倾在东都,久陪文会”的句子。
在令狐兄弟中,与李商隐最情深意笃的是令狐绹,两人曾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双方的距离越来越远。
令狐楚地位尊贵,为人宽厚,与当时的社会名流白居易、刘禹锡等都是知交,经常一起宴饮唱和。他长期担任朝廷要职,举荐过不少官员。李商隐文才出众,按理也应在被举荐之列,可不知道为什么,李商隐的仕途一直不顺,只能看着曾经的好友令狐绹步步高升,心里极不平衡。
其中有什么隐情呢?从李商隐的诗文中透露的线索看,可能是他与“绯闻女友”频繁来往,无心学业,受到令狐楚的批评。
令狐楚对李商隐不满,李商隐的名声自然好不了。李商隐屡次参加科举考试,考官一直不予录取,无奈他只得四处求托。公元831年,李商隐写了《上令狐相公状一》,称“自叨从岁贡,求试春官……然犹摧颓不迁,拔刺未化”,以期取得令狐父子的谅解和帮助。同时,他负气离开了令狐楚的幕府,之后多次“改换门庭”,生活日渐窘迫,与令狐父子的隔阂越来越深。
令狐楚对李商隐还是比较关心的,令狐绹也没有完全忘记以往的交情。就是在令狐绹的帮助下,快40岁的李商隐终于考中进士。
后来在《与陶进士书》中,李商隐讲了令狐绹如何帮助自己的事。当时的主考官与令狐绹有交情,一日两个人在朝中见了,对方问:“你和谁关系最好?”令狐绹直接说了三遍李商隐的名字,对方心领神会,李商隐终于有机会“登进士第”。
应该说,李商隐对令狐父子是怀有感恩之情的,只是这感恩变了味儿,时不时都会产生新的误会。
师恩终难报,“背恩”成定论
后世对李商隐的评价,多从《旧唐书》中来。令狐绹认为他“背恩无行”,并由史书做出定论。那么,李商隐到底冤不冤呢?
只能说,在为人处世方面,李商隐确实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令狐楚对他的爱护和提携,时人都看在眼里。就在公元837年李商隐参加科举考试前,他还收到了令狐楚送来的钱,让他买件体面的袍子穿。
这一次,因为有令狐绹的暗示,考官录取了李商隐。李商隐非常兴奋,立即提笔向恩师令狐楚报告喜讯,信中写道:“某材非秀异,文谢清华,幸忝科名,皆由奖饰。”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当时,年过七旬的令狐楚调任兴元尹,充山南西道节度使,手下急需用人,盼望李商隐能到他的幕府。李商隐没说不去,只说自己要先回家看望母亲,到中秋才有可能前往。这期间令狐楚数次写信催请,李商隐则忙于各种应酬,直到当年十一月令狐楚病重急召,李商隐才赶去见了恩师一面。
令狐楚苦苦等了李商隐大半年,内心不可能不失望,但他对李商隐是信任的,特意交代由李商隐替自己写遗表。此时的令狐绹虽怀疑李商隐的人品,却也没说什么。
待令狐楚的丧事一办完,李商隐就应邀到了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幕府,并娶了王茂元的女儿做妻子。然而,这桩婚事将他卷入“牛李党争”的旋涡:王茂元属“李党”成员,令狐父子则属“牛党”,李商隐的所作所为,自然就成了对恩师的背叛。
也许,李商隐是无心的,但确实“一生襟抱未曾开”,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1][2]
(作者:张广英 责任编辑:12301-3)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