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珍稀剧种—渔鼓道情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7/3/17 14:48:27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渔鼓道情的器具与曲目
据陈维介绍,豫东地区的渔鼓道情乐器比较简单,主要有渔鼓、简板两种打击乐器,有时也使用惊堂木。渔鼓用竹筒制作,长1.06米、直径6厘米,一端开口。竹筒被劈为两半,再劈为1厘米左右宽度的竹条,打通里面的竹节,用猪血粘合为完整的竹筒,外面用2厘米宽的蓝布条缠绕结实,一端绷着猪膀胱制作的鼓面。民间也把渔鼓道情称为“唱蓝条”。演唱时,演唱者左胳膊弯夹住渔鼓,鼓面一端斜朝下,左手拿着简板击打,右手拍击鼓面,发出“嘭嘭嘭”的声音,以渲染气氛和节奏。旧时,渔鼓道情艺人在正式场合和大户人家演出时着装讲究,男穿灰色、蓝色长袍,戴呢子礼帽;女的化妆着旗袍。在街头演唱的艺人则多着便装。
渔鼓道情演唱形式有单人说唱、双人说唱、群体说唱,讲究吐字清楚、发音准确、眼睛传神。道情艺人告诫徒弟“吐字不清,如钝刀杀人”。道情演唱由于道具简单,曲目的氛围、情节主要靠演员的语言和面部表情来表现“紧慢起落”、模拟人物形象,以“手眼身步”法的变化来表现人物的喜怒哀乐。
道情的音乐唱腔结构为板式变化体,主要有慢板、铜器朵、小五板、飞板等。另外有少数唱腔曲牌,如《唠叨红》《锁南枝》等。道情的调门板眼有扬州娃娃、栽版、流水、二八以及河南坠子中的大小寒韵等。它的基本板式与河南坠子大都相同,有三搭四送、起腔、寒韵等,唱腔句尾多加有“唉、嘟、哪、嗨”等补字。竖岗镇张营村现年71岁的陈素枝,就是由河南坠子改学的渔鼓道情。
道情的剧本与河南坠子通用,可演唱古书目,也可演唱现代书目。演员以真嗓演唱,清悠委婉、悦耳动听,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道情以唱为主、说为辅,因传授多为口授,故唱词中方言、土语较多。旧时,通许县渔鼓道情曲目非常丰富,有100多个,题材多取材于古典名著和民间传说,有忠烈故事、公案传奇、历史故事、生活故事,如《大宋金鸠记》《后五代》《王金豆借粮》《双锁楼》《站花墙》《双头马》《刘同勋小出身》等。独有剧目有《蜜蜂记》《皮袄记》《李新贵打花》《借大锣》《何文秀私访》《红风传》等。西时村道情班的张永来、张立荣父女能唱100多本,时芳清还能自编一些现代曲目。
渐行渐远的渔鼓道情
“渔鼓道情剧目丰富,贴近百姓,乡土气息浓郁,是古老而珍稀的剧种。它的成长和发展,在河南民间艺术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陈维说,但是,由于道情的唱腔、戏文、表演大部分是口授,加之生存环境逐渐缩小,生存艰难。如今,通许县仅剩下西时村的一个渔鼓道情班,能演唱者只有两三人,70多岁的时芳清仍在苦苦坚守着。正是由于时芳清经常参加通许县非遗保护中心、县图书馆组织的传统文化进校园、进社区展演,陈素枝在开封景区参加民俗文化演出,才有了渔鼓道情的活态传承,留下了不灭的火种。2009年以来,通许县文化部门对西时村渔鼓道情进行了实地普查,拍摄了录像、照片,建立了部分艺术档案。
2011年2月,通许县渔鼓道情被开封市人民政府命名为市级第二批非遗名录项目。同年12月,通许县渔鼓道情被评为河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2012年7月,时芳清被命名为市级第一批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同年12月,陈素枝被命名为省级第三批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渔鼓道情是集文学、表演、音乐、唱腔等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形式,曲目丰富、贴近生活、乡土特色浓郁。它的音乐和剧目都具有地域艺术价值,抢救保护渔鼓道情,对于弘扬河南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积极作用。
[1][2]
(作者:赵虎 责任编辑:12301-3)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