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鼓道情是河南珍稀剧种,历史悠久,在通许民间叫“道情班”“坠子嗡”,因为演员一口气能唱几十句甚至百十句,也被通许一带群众称作“噎死驴”。这不是贬义词,是夸赞道情艺人的唱功卓绝。叫驴气门儿长、嗓门大,跟道情演员的唱功相比,也得噎个半死。又因为道情演唱的调门中有豫剧、二夹弦、拉鼓腔、河南坠子、道情五个曲种的唱腔,通许一带也叫它“壮火头戏”“五样调”。
渔鼓道情的起源与传入
据通许县文史专家陈维介绍,渔鼓道情的起源一说源于唐代道教所唱的经韵,宋代后吸收词牌、曲牌,衍变为在民间布道时演唱的新经韵,又称道歌。
据《通许县曲艺志》记载,渔鼓道情在清道光五年(1825年)传入通许县,传承情况不详。清朝同治三年(1864年),通许县邸阁乡东以4名家庭成员为主的道情班,逐渐在通许县传唱开来。张永来在通许县唱红以后,先后在商丘市睢县、永城等地演出,在豫东地区产生了较大影响。张永来的女儿张立荣8岁开始跟着父亲学艺,是最出色的一个。
郑州老坟岗是清末与北京天桥、天津三不管齐名的三大民俗圣地之一,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在这里汇聚。1934年秋,17岁的张立荣已经有9年“道情戏龄”,她高挑的个子,长相俊美,以精彩的演艺唱红了郑州老坟岗,一演就是3年。直到1938年2月日本侵略军轰炸郑州,死里逃生的张立荣才回到通许县邸阁乡东时村。
张立荣18岁嫁到邸阁乡西时村,在西时村建立了道情戏班。她对日寇侵略中国充满了仇恨,经常演唱宣传民族英雄、抗日的剧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立荣先后在扶沟县、通许县文化馆曲艺队工作,经常下乡宣传演出。1962年,她带着16岁的大儿子时芳清、二儿子时芳成、三儿子时芳军、五儿子在外边演唱道情。因“文革”冲击,二儿子改行当了兽医,三儿子、五儿子不再外出演唱。最终,只有大儿子时芳清坚持了下来。
1973年~1985年,通许县曲艺事业得到了恢复发展,县文化馆举办曲艺学习班,培养了一批新秀,建立了12人的专业曲艺队伍,经常下乡演出,到1978年发展到25人。1979年,县文化馆第二次成立曲艺协会,张立荣、时芳清等老艺人得到了重视,成为曲艺队的骨干。这一时期,通许县曲艺在县、市曲艺会演中拿了多个奖项,这也是开封地区曲艺事业繁荣的高峰期。
通许县曾经存在的渔鼓道情班
陈维说,渔鼓道情这种戏虽然是小戏,但是很受群众欢迎,清末到民国年间,通许县有很多道情戏迷。除了邸阁乡东时村的张永来道情戏班,1931年,厉庄乡柏岗村艺人张逢政也成立了道情班,由一个从河北省来的外号叫“老玄”的道情老艺人教学,柏岗村的张逢政(生、旦、丑行都精通)、谢中华(花旦)、谢中亮(唱生角)、刘宝(唱红脸)等18人学唱。这些人都是唱戏多年的艺人,表演、唱腔基本功很扎实,半年后即可进行演出。他们农忙时劳动、农闲时外出演唱,跑遍了通许县周边的县乡。
1936年,通许县邢岗村也成立了道情班,由厉庄乡桂店村一个姓桂的道情艺人教戏,邢岗村的周德章、周传道等18人学戏,不久即进行演出。1938年6月,日本鬼子侵占通许县,邢岗道情班一度解散。抗战胜利后,柏岗村、邢岗村道情班又在邢岗村合成一个班子,继续在广大农村进行演出。该道情班两年后消亡。
有关时光旅行的故事,总能引发人们津…[详情]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