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地图上兰考县一村名叫白云山村,内心总是充满向往。每次坐火车经过这里,总是匆匆一闪而过,还未及看清她的面目,便已被列车甩在身后。豫东平原有此地名,肯定有其来历。这一次,利用周末开车专程前往,想近距离一睹她的风采。
从南马庄村出来向东,路两边是整齐的稻田。不远处有一村庄,一问,方知那就是白云山村。一马平川,很普通的村庄。只见白云不见山啊!
问村民山之所在,方揭开谜底。原来,白云山是指南北走向的一条土山岭。因为上个世纪初修建陇海铁路,铁路从白云山中间穿过,加上人工平整土地以及1978年修筑陇海铁路复线,铁路以北便彻底不见了山,只剩下一个叫白云山的村子。见我有失望之色,村民热情地指路,要我沿路往东再南折,过铁路涵洞后,从曹新庄村里再往西看看铁路那边的白云山。于是,我欣然前往。
据兰考旧县志记载,白云山高十四丈,周围3.5公里,土山无石,因每日清晨有白云气腾,变幻万千,故名白云山。如无虚夸,2000年前此处应是风景如画。此地现在的景致也不错!这么多年,白云山虽经黄河多次冲淤,现在仍有10米高,周围长约百米,面积3500平方米。土山上,松柏成林,苍翠灵静,颇为壮观。不过,此时我眼前的山,不再是一座孤零零的山,而是附加了文化价值的一座大墓——当地人俗称张良坟。山与墓,已经融为一体。
张良,字子房,颍川城父(今河南省宝丰县李庄乡古城村)人,秦末汉初杰出的谋士、大臣,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他辅佐刘邦灭秦兴汉,后被封为留侯。汉高祖刘邦曾赞誉他:“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史记》《汉书》均有其传。
张良死后葬身何处?正史没有记载。如今能见于文献记录的张良墓,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共有六处:陕西咸阳汉高祖长陵陪葬墓、河南兰考白云山、山东济宁微山湖、湖南张家界、江苏沛县、江苏徐州。曾任职兰考县人大副主任和县志办主任的张新知老人,在整理旧县志时被张良的人格魅力所折服。离休后,他自费走访全国各处张良遗迹地,遍查文献史料,20年来孜孜以求,写下20余万字的《汉留侯张良史集》,证明白云山张良墓即是其葬地,而不是衣冠冢。
他的主要依据是:张良的祖父、父亲等先辈五代都在韩国都城阳翟(今河南禹州)辅佐韩国。公元前230年秦灭韩国,张良誓为韩国报仇,尽卖家产,遍访壮士刺杀秦始皇。直到公元前218年,他找到一个力士,椎击秦始皇于博浪沙(今河南省原阳县东南),结果误中副车。秦廷大肆搜捕,张良避难于白云山黄风洞。此后,张良遇到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项梁,劝其立韩国横阳君公子成为韩王,即韩王成。后来项羽杀韩王成,张良将韩王成埋葬于距白云山约5公里处的韩陵。据兰考旧县志记载,过去韩陵坟台上有一座晓月寺,当地百姓称其为老韩陵。老韩陵这个地名,至今仍在沿用。张良因策划刺杀秦始皇获罪隐居白云山,死后葬在此处,也有陪伴韩王成的意思。
张知新认为,《史记》中说“留侯死,并葬黄石冢。每上冢伏腊,祠黄石”。此处的“黄石”,是指张良的恩师黄石公。清雍正年间进士李国柱在其所撰张良侯祠碑记中说:“古木环匝,屹然三冢并列。”其中一座墓应是黄石公的。日军侵华时期,为防护陇海铁路,日军在白云山顶修筑碉堡,毁掉三个坟头(另一坟头据传埋的是《太公兵法》),当地人汪学书等老人见证此事。
张良仙逝后2000多年间,中国历代文人墨客、仕宦名流前往白云山张良墓凭吊者络绎不绝,留下大量诗文题咏,对各个历史时期的张良墓多有描绘,仅兰考旧县志录入的就有数十篇。直到今日,每逢农历正月二十五黄石公的生日和农历九月初九张良的生日,以及每月的农历初一、十五,此处都有大小庙会。每逢庙会,商贾游客云集,附近村民扶老携幼多到此祭祀朝拜,此风俗一直延续至今。
今日人们提起张良坟,总是说在曹新庄西北而不是在白云山村南,主要原因还是陇海铁路阻隔所致。至于曹新庄,是明朝初年曹姓从山西洪洞县迁移此处建村,名为新庄。清朝乾隆年间,此庄因曹姓人口增多而改名为曹新庄。修建陇海铁路时,曹新庄还建起一座火车站,知名度大幅提升。巧的是,已经通车的郑徐高铁在张良坟南侧高架通过,两条铁路正好在白云山西侧交叉。看来,白云山注定与铁路有缘。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