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古代河南著名书院百泉书院
古代河南著名书院百泉书院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7/2/24 16:40:47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在辉县市百泉镇苏门山下,百泉湖东岸,有一处绿树掩映的院落,院内房舍虽历经几百年的岁月风雨,但仍可看到一些佛教禅林的影子,幢幢建筑鳞次栉比,参天古柏苍翠欲滴,气氛庄严而肃穆,这就是古代河南著名书院之一的百泉书院旧址。
    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它以私人创办为主,将教学和研究,图书收藏和校对合为一体,是相对独立于官学之外的民间学术研究机构。从明到清的几百年间,百泉书院几度兴衰,名噪全国,在我国的书院史上占有极高的地位。
    百泉书院创建于五代末年,原名太极书院,办学宗旨意在讲授太极之理,教学内容以《易》学为主。北宋初期,乱世之势渐渐平息,许多文人、士子纷纷要求就学读书。太行书院由于讲学活动兴盛,培养出一大批治国安邦的人才,引起了朝廷的重视。至北宋中叶,太极书院更加兴盛起来,一跃成为全国有名的书院、河南省七所最高学府之一。其间,出现了一位著名的理学名家大儒邵雍讲学其中,使太极书院名声大振。邵雍在辉县百泉苦读成名,而且长期从事教育实践活动,因此,太极书院成为河南传播理学的重要阵地。一些著名的理学家纷至沓来,一时间,书院高朋满座,名振中原,闻名遐迩。
    元代太极书院主要讲学内容以理学为主,程朱理学在书院教育中的地位超过了南宋时期,因此,培养出一批信奉程朱学说的理学家、教育家、文学家以及封建统治所需要的人才。故后人在评说理学的发展时有“宋兴伊洛,元大苏门”之说。
    明初,太极书院渐渐萧瑟,到明代成化年间,沉寂了220余年的书院得以复兴。河南官员吴伯通、张谦在太极学院的基础上,又建起了百泉书院。据当时的参政大学士刘建《百泉书院记》载:百泉书院于成化庚子(1480年)4月始建,至成化壬寅(1482年)3月竣工,历时两年。凡为屋三重(即三进院),为楹六十有二,匾其前曰“先贤祠”,内祀周敦颐、程颐、邵雍、司马光、朱熹、许衡等10人,另以姚枢、窦默二人配享;中曰“讲道堂”,左右为斋凡八(即八排房);后曰“主敬堂”,左右为斋凡四(即四排房),合匾之曰“百泉书院”。由此可见,百泉书院的规模在当时已经非常宏大了。
    清顺治、康熙两朝,是百泉书院的又一个鼎盛时期。顺治七年,一代大儒孙奇逢,在百泉书院主讲“夏峰之学”,四方学者纷至沓来,使得百泉书院与嵩阳书院、朱阳书院三足鼎立,驰名中原。
    清乾隆七年,百泉书院重修,规模较前更为恢弘。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巡游百泉,将百泉书院改为行宫。道光六年(1826年),知县周际华立《学约十条》,并将书院由百泉湖畔移至辉县城内,恢复讲学,仍命名为百泉书院,其所在街道也被命名为书院街。光绪末年,西风东渐,百泉书院停办。
(作者: 责任编辑:12301-3)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