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社火风俗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7/2/17 10:22:44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新乡有句俗语:“庄稼人要想乐,唱戏耍社火。”这句俗语说明了社火在人民群众生活娱乐中的重要地位。“年年过春节,年年玩社火,渐渐形成习俗,不玩社火就不算过元宵佳节。”“社”,指的就是土地神,从古到今,社火都有祭祀、祝福之意,多为各种杂戏表演。据了解,新乡人将元宵佳节上演的社火节目称为“玩会”,组织社火表演称“会”或“出会”,去观看社火表演称为“看会”。
新乡的社火,主要有龙灯、旱船、抬阁、背妆、耍马皮、跑竹马、高跷、武术、二鬼摔跤、崩老司、秧歌、推花车、骑驴、挑经担、大鼓、盘鼓、腰鼓、打钉缸、驻马、托阁、大头回回、舞蚌、霸王鞭、大头和尚度柳翠、蹦蹦猴、五鬼闹判等,近些年又增添了红绸舞、扇子舞、花环舞、军鼓等时尚表演。
新乡村村有“会”,不少地方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有自己的“绝活”,如小冀镇的背妆、孟营村的大鼓、小宋佛的高跷、石榴园的旱船、千佛堂的皇杠、畅岗的竹马、原阳县和延津县南关的舞狮子、长垣县的舞龙、获嘉县的耍马皮。
社火,是新乡人过元宵节的一件盛事。元宵节这一天,新乡人扶老携幼,从四面八方聚集到社火经过的街道。新乡有“拦社火”的习俗,丰富多彩的社火表演途经十字路口或平坦宽阔之地时就会暂停脚步,拉开架式,集中表演。社火主要有以下表演形式。
龙灯祈求丰收年
玩龙灯,表演花样颇多。龙灯起舞时,由一武生打扮成引龙人,手持“宝珠”引逗龙头上下起舞翻滚,龙身龙尾随着翻滚腾跃,作出“蛟龙探海”“滚龙盘柱”等各种造型动作。有时,用两条龙随着“宝珠”起舞,演出“二龙戏珠”“双龙戏水”等动作造型。人们在群龙飞舞中,期盼着欢乐,期盼着幸福,也期盼着又一个火红丰收年的来临。
旱船犹如水面行船
旱船,民间俗称“花船”“赶花船”“旱船舞”,是新乡社火中常见的舞蹈形式。船身用细竹竿或高粱秆扎成船架子,饰以布圈、纸花、彩绸,坐船者站在船中的“通孔”中,将船系于腰上,四周以布相围。跑旱船一般有5人表演,坐船者扮为一女子,艄公1人,帮船女2人,有的还配一个“彩旦”。
抬阁犹如多层戏台
抬阁,旧时民间迎神会中的一种游艺项目。木制的四方形小阁里,有两三个人打扮成戏曲故事中的人物,让人抬着游行。目前,抬阁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抬阁的结构层次可多达四层,高度可达五六米。底层面积有四张方桌大小,可站立6个儿童,二层、三层、四层分别站立4人、2人、1人,组成宝塔形。
背妆犹如造型舞蹈
背妆,又叫背装、背桩,相传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由民间艺人在戏剧、曲艺、舞蹈、雕塑等多种艺术的基础上,创造出的一种民间造型艺术。背妆作为新乡的社火表演艺术,在清初就已兴起。新乡的背妆分托妆和背妆,属于造型舞蹈,是人背人的双人舞。背妆的艺术手段和表现力,一要美,二要险,三要含蓄。
大鼓犹如社火之魂
“无酒不成席,无鼓不算会”,可见鼓在社火中的重要地位。在种类众多的鼓中,大鼓最为普遍,冬鼓最为常见,其中技艺较高的当数朗公庙镇的屯州大冬鼓。大鼓有两种挎法,系鼓的大布袋平挎在腰间或呈45度角斜背在背后。近些年,因为盘鼓体积小、重量轻、演奏方便等诸多优点,颇受欢迎,有取代大鼓之势。
大鼓队由6面~20面鼓组成,大鼓的鼓牌俗称鼓点,有数十种之多,多以“龙”为头,“凤”为尾,取吉祥之意,表欢悦之情。大鼓队按鼓牌打击时,鼓手有“耍鼓槌”,饶手有“耍飞饶”的舞蹈性表演动作,增添了看点。
社火行进时,大鼓队的排列一般中间两行是鼓,两边是锣和镲,其他乐器尾随于后。在令旗的指挥下,鼓队根据道路的宽窄,时而横向、时而竖向;依据场地的大小,时而变换成大圈,时而为小圈。敲击到高潮时,鼓手耍鼓槌,镲手耍飞饶,各显其能,以引起观众的喝彩声和掌声。
(作者: 责任编辑:12301-3)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