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共工与共姓
共工与共姓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7/2/17 10:18:39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共工所处的时代大约与尧同时,由于共工的时代距现在太过久远,因此史书记载不多,只有《尚书》《国语》《史记》《淮南子》中有些许记载,使人难窥其全貌。”一提及共工氏,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任崇岳兴致盎然,张口即来,他思接千载,纵横捭阖,在大量数据和事实的基础上,生动再现了共工的概貌,“即使如此,我们仍可根据这些零星的资料,勾勒出共工的大致轮廓。”
    共工的贡献
    在我国古代传说中,传说最早的氏族和部落是炎帝。据说炎帝的后裔有4支,共工部落是其中的一支。共工部落居住地在哪里?史籍中没有明确记载,但他同蚩尤在太行山东侧打过仗,这应该是在黄河中游一带。据郭沫若推断说,共工部落长期活动的地方应是今河南西部伊水和洛水流域,而位于黄河中游一带的辉县应该是共工氏部落活动的核心区域,因此才有以“共”字命名的地名,历史上的共邑、共州、共城县、共国均是河南辉县。
    《山海经》一书也为共工居住中原地区提供了佐证:
    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沃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共工生术器,术器首方颠,是复土壤,以处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噎鸣生岁十有二。
    《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郑,祝融之虚也。”这个“郑”指的是新郑。祝融后裔有八姓,每一个姓氏又繁衍为几个氏族。他们最初以河南北部之卫郑为集聚地,其后始扩展至河南中部、山东南部、江苏北部一带。至商、周时才有较大南迁。“祝融氏族在上古时期居住在中原地区,新郑是根据地,商、周时期南迁至长江流域,成为楚国王室的祖先。共工是祝融之子,当生活在南迁以前,他以辉县为根据地,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任崇岳说。
    古代生产力低下,生存维艰,而当时洪水滔天,人类为了生存,除了与洪水搏斗外,别无选择。《孟子·滕文公上》记载:“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尚书·尧典》也说,尧时“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许多文献都记载了尧时发生的洪水,现代考古发现结合水文地质的研究已经证实,新石器时代末期中国确实发生过大洪水。于是,共工成了中华民族史上治理洪水的第一人。
    共工氏族居住的地方,正是洪水泛滥的地方,为了生存,共工必须经常与洪水搏斗。共工治水的办法是“壅防百川,堕高堙庳”。这种办法在当时不失为一条有效的治水途径,他取得了成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治水英雄。后来大禹的父亲鲧治水时,仍然吸取了共工的经验。但鲧治理洪水时的情况与共工那时已有所变化,鲧不知变通,一味墨守成规,因此遭到失败。禹又继承了鲧的事业,改为以疏导为主,终于制服了水患。
    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但共工后裔帮助大禹治水的事却鲜为人知。共工的从孙四岳帮助禹疏通河道,开决淤积,聚水于湖泊,平治了九州的土地,让可居的土地都建起了房舍,让河流都流入大海。
    任崇岳指出,说到共工氏治水,还得说一下蚩尤氏族。蚩尤氏族长期生活在中原地区,而共工氏族的居住地则在今伊水和洛水流域,由于蚩尤氏族居住之地东边是大海,只能向西发展,夺取共工部落的土地,而共工治理洪水也危害了蚩尤部落的利益,双方利益发生冲突,战争便不可避免。《逸周书》记载:“蚩尤乃逐帝,战于涿鹿之阿,九隅无遗。”这里的“帝”指共工,“涿鹿之阿”在今太行山东侧,“阿”是山麓的意思。“九隅无遗”是说共工在这次战争中打了败仗,九个氏族所居住的地方全被蚩尤攻占了。共工自然不服输,拼死抵抗,于是就有了《淮南子》中的一段记载,共工“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共姓的来源
    共姓是如何来的?自然和共工有关。但是共姓和其他许多姓氏一样,来源不止一处,根据史料记载,共姓至少有4个来源。
    一是共工之后。共工是尧的大臣,他治水有功,但尧对他有偏见,不信任他,把他和欢兜、鲧、三苗合称四凶。尧“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欢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四罪而天下咸服。”共工被流放以后,他后代中有一支以“共”为姓。
    二是共国后裔。共国系商代诸侯国,其地在今甘肃省泾川县北,靠近陕西西北部。而陕西西北部乃是周文王姬昌的地盘。两国因利益发生冲突而交战,其时已是商朝末年。共国弱小,周国强大,结果共国被周国灭亡。共国被灭后,国人以“共”为姓,这是共姓的第二个来源。
    三是西周共伯和之后。西周厉王当政时昏庸无道,公元前841年,国人发生了暴动,围困皇宫,袭击厉王,厉王出奔,由卫国的共伯和执
政。共是地名,也就是采邑或封地,即今河南省辉县市。14年后,厉王的儿子姬静在贵族的拥戴下即位,是为周宣王。共伯和又回到了他的封地共国,后来共国的子孙就以国名为姓,称共氏。这是共姓的第三个来源。
    四是春秋时共叔段之后。《左传》记载,郑武公有两个儿子,即郑庄公和共叔段。因庄公母亲武姜生他时难产,很讨厌他,想立共叔段为君,武公不答应。庄公即位后,姜氏请求把制邑(今河南荥阳虎牢关)作为共叔段的封邑,庄公不允,改封到京城。共叔段在京地(今河南荥阳东南)缮聚甲兵,准备夺取哥哥的江山社稷,他的母亲也准备做内应。庄公派大将子封率车200乘进攻京城。“五月辛丑,共叔段出奔共。”共就是今天的辉县市。共叔段的后人就以共为姓。这是共姓的第四个来源。
    “其实,无论是共工氏治水,还是怒触不周山,以及史料记载的共姓的来源,都向我们表明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共工氏是长期存在的,是改造自然的英雄,并为中华民族的融合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在综合评判的基础上,任崇岳毫不含糊地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作者: 责任编辑:12301-3)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 新乡社火风俗
下一篇: 钧瓷的年味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