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宰相王曾: 为官低调 忠心耿耿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7/2/13 10:39:01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大理寺是主管刑狱案件的复审机构,宋代的皇帝都非常重视刑政,在官员选用上非常谨慎。王曾之前,判大理寺者一般必须具有郎官的资格。真宗为了进一步增重判大理寺官的权力与地位,决定由知制诰王曾担任这一要职,并特赐钱三十万,真宗还同意由王曾亲自选拔大理寺的下属官员。不过,王曾在判大理寺任上的时间并不长,很快他被提升为翰林学士,这是士大夫们十分企慕的清要之职。
王曾在任翰林学士期间,真宗经常在便殿召见他,与他共商国是。一次,君臣交谈至深夜,待王曾走后,真宗才发现自己只穿了便服,连忙命宦官传口谕给王曾,解释说:“近日十分思念爱卿,急于召见,未及换上朝服,千万不要以为是朕怠慢于你。”可见真宗对王曾十分器重。
不久,王曾调知审刑院。他上任后发现,官员因违抗圣命被判刑的非常多,在众多诉讼案件中所占比例很高。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官员被判刑?他找来刑律逐条检对,看见有这样一条规定:官员只要违制,虽不是故意为之,也要判刑两年。王曾觉得这条规定很不合理,国家颁布的诏令无数,内容又涉及国家治理的方方面面,要使每一位官员都能尽知每一道制命,这是不符合实际的。他上奏真宗,要求对这项规定进行修改,免去对不知而违制官员的责罚。所谓“不知者无罪”。凡是亲自接受诏命而违制的官员,属于明知故犯,可判刑两年。真宗采纳了他的建议。随后,王曾在处理一宗违制案件时,审明官员不是故意违制,就按照新的规定免去两年徒刑。王曾处理政事的能力得到真宗肯定,很快被提升为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成为一名副宰相。
辅佐仁宗 整顿朝纲
真宗病危,皇太子赵祯在资善堂听政,但他还是个年仅11岁的孩子,无法处理国家大事,就由刘皇后摄政,掌控权力。朝中多数官员对刘皇后摄政感到十分担忧,王曾找到与刘皇后有亲戚关系的节度使钱惟演,对他说:“皇太子(赵祯)年幼,若没有皇后扶持,地位肯定不稳,必须加恩于太子,使太子地位稳固,这样才是安刘氏之上策。”这里的“安刘氏”是借用了西汉高祖朝张良保太子刘盈的典故,语意双关。王曾认为,加恩于太子既可以稳定赵宋王室,又可以保全刘皇后。钱惟演觉得王曾说得有道理,就将他的建议转告刘皇后。
真宗驾崩,王曾奉命起草遗诏:太子赵祯即位,是为仁宗皇帝;刘皇后辅佐皇帝,权处理军国大事。这里的“权”字是暂时、权宜之意。宰相丁谓见风使舵,开始竭力奉承刘皇后,要求王曾将遗诏中的“权”字去掉,让刘皇后完全掌控朝政,全权处理军国大事。王曾断然拒绝:“皇帝年幼,皇太后临朝,这已经是国家的不幸。倘若只称‘权’,还可以向后人交代,说明这是权宜之计,是不得已而为之。况且,遗诏中增减一字都要依法行事,难道你丁谓胆敢破坏国家法制吗?”一番话驳得丁谓哑口无言。
仁宗即位后,刘皇太后依王曾所讲故事,坐在皇帝右边垂帘听政。刘皇太后对权处理国事的“权”字也颇为不满,奸相丁谓深知太后心事,又提出一项建议:皇帝年幼,不必天天上朝,只需初一、十五上朝就可以了,国家大事听皇太后决断。若是小事,则由宦官雷允恭负责向太后禀报。王曾对此项提议坚决反对,认为这样做是国家“祸端”之兆。可是,丁谓仗着皇太后的支持,根本不理会他的意见。
表面上看,刘皇太后在深宫垂帘听政,掌握实权,但事实上她也受到丁谓等人的控制。丁谓与宦官雷允恭相互勾结、擅权乱政、排斥异己,把良相寇准、李迪逐出朝廷,一贬再贬,终置寇准于死地。王曾在奸臣当道之时,不得不采取以守为攻的策略,先稳住自己在朝中的地位,再伺机行动。丁谓擅权招致朝野内外一片反对声,当时京城中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
欲得天下宁,当拔眼中钉(暗指丁谓)。欲得天下好,莫如召寇老(指良相寇准)。
王曾意识到时机已经成熟,主动去找丁谓诉苦,说家中有一侄儿被充军籍受苦役,希望能帮忙解除军籍。丁谓不知是计,主动建议王曾在上朝后单独留下,向刘皇太后和皇上说明缘由,争取免除侄儿的军籍。得到丁谓的默许,王曾就在一次朝会后单独留下来,向刘皇太后和仁宗皇帝揭发丁谓的罪状,指责他陷害忠良、结党营私,并串通宦官雷允恭擅自移动真宗陵寝。刘皇太后听罢大怒,下诏杖杀雷允恭,罢丁谓宰相,将他贬谪到崖州。至此,奸诈、阴险的丁谓在与王曾的较量中败下阵来。王曾也因弹劾丁谓有功,擢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一名宰相。
在任宰相期间,王曾积极整顿朝政、选拔贤俊、黜退奸邪,深得仁宗皇帝与满朝文武的信任。但是,刘皇太后却对王曾始终不肯去掉“权处理军国大事”中的“权”字、使自己能够御正殿、理国事的做法耿耿于怀。她抓住玉清昭应宫失火一事大做文章,罢王曾宰相,责令他离开朝廷,出知青州,回到自己的老家任父母官。
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刘皇太后病逝,仁宗皇帝亲政后即刻颁诏,任命王曾为天平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河南府(治所在今河南洛阳)。不久,王曾拜枢密使,擢尚书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封沂国公。可是,复相后的王曾与另一位宰相吕夷简不和,两人时常在仁宗面前争执不休。仁宗非常生气,一纸诏令将他们双双罢相,王曾出判郓州(治所在今山东东平)。
[1][2]
(作者:书友 责任编辑:12301-3)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