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知古行猎图 聂剑帆 画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人文河洛”系《洛阳日报》品牌之一,让我们在这里触摸河洛大地的人文底蕴,感受洛阳历史的厚重魅力。
伊滨区寇店镇西朱村南、万安山大谷口之北,有一道山岭,名为狐仙岭。这个名字的来源,与唐代传奇小说《王知古》密切相关。今天,我们走进大谷口、狐仙岭,去寻访那段大唐遗事。
皇甫枚风雪大谷驿
皇甫枚,是西晋名士皇甫谧的后裔。皇甫家族,祖籍安定郡,但自皇甫谧的曾祖父、东汉太尉皇甫嵩起,其家族已迁居洛阳。皇甫氏在洛阳周边有一处庄园,即宜阳县女几山云中坞。
唐武宗会昌元年(公元841年),皇甫枚出生于云中坞。十岁时,入东都国子监读书。唐懿宗咸通四年(公元863年),皇甫枚进士及第,任秘书省校书郎。咸通十四年(公元873年)冬,任鲁山县令。
皇甫枚从长安来到洛阳,然后启程到鲁山。洛阳通往鲁山,有两条驿路。一条为伊阙道,经龙门伊阙之龙门驿,顺伊水东岸南行达草店铺,然后东南行至汝州,再西南行至鲁山县;另一条为大谷道,出定鼎门后东行,经龙门北溪,顺万安山北麓至大谷口,然后南行至设在大谷关内的大谷驿,再南行至汝州、鲁山。
皇甫枚走的是大谷道,经一天行程,日暮之时,到达大谷驿。这时,天降大雪,驿路不通,皇甫枚就在大谷驿停留两天。皇甫枚是一个小说家,喜欢听传闻奇事,而驿站则是各种小道消息的传播中心。这两天中,皇甫枚听老驿丞讲了几个故事,其中一个就是王知古万安山中遇到狐仙的故事。皇甫枚把它写进自己的文集《三水小牍》中,名为《王知古》,成为唐代传奇小说中的名篇佳作。
张直方狩猎万安山
《王知古》中,最先出场的人物不是王知古,而是张直方。张直方是幽州节度使张仲武之子,张仲武卒后,张直方被拥立为节度使。张直方残暴、嗜酒,终日游猎,结果引起兵变,被迫逃回长安。唐懿宗念其父之功,封他为左武卫大将军。
在长安,张直方胡作非为,随意杀人,于是被降职为东都司马,负责掌管洛阳的军队。张直方到了东都,不务正业,到处游猎。洛阳四周的飞禽走兽,只要看见他,都惊叫而逃。
洛阳有个叫王知古的“京漂”,是个屡试不中的秀才,租住在一间旧房子里,靠向富人打秋风为生。王知古求见张直方,二人一见如故,从此天天在一起玩耍。
咸通十三年(公元872年)十一月,天气极冷,王知古早起,衣衫单薄,无米为炊,满腹忧愁,就徒步向张直方的府第走去,见张直方刚出大门,正准备去打猎。张直方对王知古说:“能跟我们一块去吗?”王知古因为天太冷,面有难色,张直方命随从取一件黑色的短袍和一件猎装(战袍),请王知古穿上,骑马出发。
他们出长夏门时,天空开始飘起零星的雪花,过龙门时雪越下越紧。他们渡过伊水向东南走,到达万安山的北麓,途中射取的猎物很多。他们燃起篝火,烧烤猎物,用羽觞喝酒,不觉得严冬之寒。
王知古雪夜遇狐仙
日暮之时,忽然有只大狐狸在王知古的身旁跑过去。王知古趁着酒兴,单枪匹马去追赶,追了很远没追上,反而迷了路。
到一更天时,远远地望去,王知古看见有个很明亮的火炬,他向火炬走去。又走了十多里,见树林之中有一座豪宅。马见此宅而嘶鸣,宅中走出一个老保姆问道:“你是谁?”王知古回答道:“我是洛阳公子王知古,为友人饯行,马无故而奔,迷失道路来到这里。”
保姆请王知古进宅,领进豪华的客厅中,置酒设宴。保姆说:“你衣着华贵,气度不凡。女主人刚才说,她愿将小女儿许你为妻,不知意下如何?”王知古大悦,行礼致谢。
这时,风雪已停,明月高升。保姆请王知古脱下猎装休息,他脱下猎装,里面露出短袍,保姆讽刺道:“难道有贵族穿短袍的吗?”王知古说:“短袍是张直方大将军相赠。”保姆大惊跑进后宅,并大声喊道:“夫人,来求宿的是张直方一类恶人。”夫人大声说:“给我乱棍赶走!”只见一群家丁,拿着火炬,拖着白木棒赶来。王知古逃到门外,骑马而逃。
到天亮时,王知古逃到草店铺。回城见到张直方后,王知古说了夜里遇到的怪事。张直方大怒:“山中的鬼怪,也敢辱骂我吗?”于是带几十个人,到了万安山,顺着马在雪中的足迹,走到一道山岭的柏树林。
走进林中,见有十多个大坟墓,遍布狐狸的洞穴。张直方命令在四周张开网罗,将乱麻点燃,扔进各洞中。稍时,大群狐狸突然跑出来,有焦头烂额的,有被网缠住的,总计捉了狐狸一百多只。此后,此地就叫狐仙岭。狐仙的故事和张直方的恶名,在这里代代流传。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