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从开封走向全国的峨眉拳
从开封走向全国的峨眉拳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7/1/16 15:52:14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峨眉拳与少林拳、武当拳一起被称为我国三大拳派,驰名中外。相传,峨眉拳的创始人为一名道姑,其拳亦是一种女子防身术。“技而晦之,自可全身”是该拳的指导思想,意为学了技艺藏起来,不让人知道自己的底细,以便在危急时刻出奇制胜。峨眉拳有“不言师、不在人前演艺、不与人较技”三条戒律,加之峨眉拳多在出家女子中流传,造成其鲜为人知的现状。有关峨眉拳的论述,始见于明代唐顺之的《荆州文集》。
    在当今国内武术界提起峨眉拳,大家都会想到开封峨眉拳大师孟宪超。1971年,孟宪超在开封公开传授峨眉拳,峨眉拳开始在开封为广大群众所知晓。正是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峨眉拳于2014年被列入开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11月,开封市文广新局公示开封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孟宪超作为峨眉拳的代表性传承人名列其中。目前,峨眉拳除了在开封有了系统的传承,在全国范围内也有了广泛的传播。
    少年习武 结缘恩师
    孟宪超,1943年生于河南省巩县(今巩义市)。解放初期,孟宪超的父亲孟奇煜在西南军区政治部工作,后随大军南下,工作地点设在重庆市北碚区西南军区高级步兵学校。孟宪超在重庆市上初中时,有一天北碚区武协贴出了一张武术训练班的招生广告。他记得当时有3名学生去北碚区文化馆报名。在那里,孟宪超结识了当时任北碚区武协委员、负责业余武术训练班的吴先绪先生。吴先绪先生曾师从一宁道人学习峨眉拳。
    在武术训练班,孟宪超和其他学员跟随吴先绪先后学习练步拳、青年拳、六合拳、小八卦、四门桩、八卦散手等。该武术训练班办了一个月后,很多人怕吃苦,陆续放弃学习。由于学员越来越少,该培训班不断招新生。
    出于对武术的热爱,孟宪超一直坚持在训练班学习。吴先绪看孟宪超学得好,经常叫他给其他学员做示范。后来,吴先绪感觉孟宪超是个可造之材,就决定给他“开小灶”。他告诉孟宪超:“你以后不用再到班里学,也不用到班里练了,到我家学吧。”
    在家授课时,吴先绪对孟宪超说:“我教你一种很好的拳术,叫峨眉拳。由于该拳不好学,所以你要认真学,仔细体会。”吴先绪告诉孟宪超,峨眉拳别具一格,是珍贵的中华武术遗产,如果失传实在可惜。他嘱咐孟宪超好好学习,把这门拳术传承下去,为峨眉拳正名。
    孟宪超通过吴先生了解到,峨眉拳为不接手拳法,在遇敌交手时,不接手、不较力,不在架格遮拦上下功夫,把非常复杂的互为攻防的实质,看成是对对方身体所在位置的攻击,在遇敌交手时,不判断对方出什么手、什么脚,只判断对方是来的还是去的,只判断对方身体的位置移动和变化,强调打位置移动,主张制敌于半式之中,并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不接手打法的体系。
    当时,正是国家经济困难时期,物资供应很紧张,许多食品包括面粉、糖等都是定量供应。有一次,孟宪超拿了4两糖块去修鞋社看吴先绪。吴先绪看着他说:“我不吃你的糖,你只要能为峨眉拳正名,使峨眉拳不失传,就对得起老师。”这句话让孟宪超记了一辈子,成为他整理、宣传、传授峨眉拳的动力。
    传播拳术 矢志不渝
    1962年8月,孟宪超离开重庆到东北一个农场工作。受环境限制,他不能每天练拳,就在心里默记口诀,没人的时候偶尔偷偷练一遍。1970年,孟宪超随父亲回到开封,生活趋于稳定。这时,吴先绪的教诲在他耳边响起:“要为峨眉拳正名,使峨眉拳不失传。”于是,他一边整理资料,一边开始想着如何传播峨眉拳。
    为系统地整理峨眉拳,孟宪超开始大量研读资料,广泛涉猎。《辩证唯物主义》《中国通史》《中国武术史》《诗经》《左传》《孙子兵法》……这些书是他床头和书桌上的常客。为学习史料,他翻烂了两本《新华字典》。

(作者:张东伟 责任编辑:12301-3)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