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是宋朝的开国皇帝,于后唐天成二年(公元927年3月21日)出生于洛阳夹马营的官宦世家。高祖赵朓,在唐朝做过幽都(今北京)县令;曾祖赵珽,在唐朝当过御史中丞;祖父赵敬当过刺史;父亲赵弘殷也是军官。据说赵匡胤出生时红光满室、遍体金色,还带有一股奇异的香味,三天都没有飘散,比雾霾都难整。
赵匡胤出生时的这些灵异,可以做以下理解:赵匡胤是个外星人。红光满室是因为飞行器的光芒,遍体金色是因为穿着光波型宇航服。当然,也可以这样理解,赵匡胤基本上就是一个红色交通信号灯,他的出现使五代这列坐满了拙劣老司机的火车,终于停了下来。当然,以上都是开玩笑,您别当真。
慢慢长大后,赵匡胤变得很帅,智商情商指数都很高。总而言之很讨人喜欢。读书好不好不知道,反正武艺是一流的,骑马射箭耍棍使拳,都比别人强得多。
赵匡胤有两个好朋友,一个叫韩令坤,一个叫慕容延钊。三个人在一起,没有干多少正经事。据说有一次三个人在一个林中的小土屋里玩博戏,玩着玩着,听见外边的鸟儿叽叽喳喳。赵匡胤他们出来,想看看是怎么回事,谁知刚一出来,土屋轰隆一声就倒塌了。赵匡胤三人算是捡了一条命。
赵匡胤还骑过一匹烈马,要不是身手敏捷,头就被城门撞碎了。
后来不知怎么回事,赵匡胤忽然产生了世界很大,我想出去看一看的冲动,四处游历去了。至于干了什么,历史记载很少。只知道投奔过几个亲朋旧友,没少看人家的白眼。
后来到了襄阳,住在一座寺庙里。有一个老和尚鼓励他,让他去投军。赵匡胤于后汉乾祐元年(公元948年),投到了枢密使郭威军中,因为武艺好,立了不少战功。
后汉广顺元年(公元951年),郭威建立后周,当了皇帝,赵匡胤被补任东西班行首,拜滑州副指挥使。柴荣当了开封府尹,赵匡胤又当了开封府马直军使。
显德元年(公元954年),柴荣当了皇帝后,赵匡胤更是屡立战功,伐北汉,征淮南,可以说是不顾性命,为柴荣出力,曾做过殿前都虞候、殿前都指挥使,不久又被任命为定国军节度使。
南唐主李璟对赵匡胤又恨又怕,竟然使用了离间计,派人给赵匡胤送了一封信,还给了三千两白金。赵匡胤把白金和信都送给了朝廷。柴荣对赵匡胤更加信任。
显德五年(公元958年),赵匡胤被任命为忠武军节度使。
显德六年(公元959年),柴荣北伐契丹。在行军途中批阅文书时,发现一只皮口袋,皮口袋中有一块三尺多长的木板,上面写了“点检作天子”五个字。当时的殿前都点检是张永德,也算是柴荣的亲戚。柴荣因病回到京城开封,免去了张永德的职务,任命更加老实可靠的赵匡胤为检校太傅、殿前都点检。不久,柴荣病逝,他的年仅7岁的儿子柴宗训继位。赵匡胤又被任命为归德军节度使、检校太尉。
柴荣死后,由于太后才20多岁,皇帝才7岁,所以,无论是从才能、威望和资历、职位来说,大家都认为赵匡胤当皇帝已经是万众归心、水到渠成。即使有个别人有别的想法,也挡不住大众的民心。
赵匡胤是一个对朝廷忠心耿耿的人,于情于理,他都不会参与夺取皇位的行动。但他的想法并不能阻止他手下的将军和谋士有所行动,比如赵普,比如石守信、王审琦、罗延环、陶谷等人。这些人,除了赵普外,赵匡胤当了皇帝后,一个也没有重用。而且,杯酒释兵权也与这些人参与了陈桥拥立有很大关系。对于这些对朝廷不忠的人,赵匡胤打心眼里讨厌。但作为被拥立的新朝皇帝,他又不得不对这些人表示感谢。唯一的办法就是夺他们的权,给他们较高的待遇。
对于民心要拥戴自己做皇帝,赵匡胤也有所闻。他曾经很发愁地问自己的姑母,面对这样的形势怎么办。他姑母当时正擀面。姑母掂着擀面杖对他说:这是你们男子汉大丈夫的事,你跑到家,来吓唬我们娘们干什么?
显德七年(公元960年)正月,在北征契丹的途中,军士们给赵匡胤披上了黄袍,拥立他做了皇帝。回到京城后,没有什么冲突,只有韩通反抗了几下,被王彦升杀了。
在赵匡胤的约束下,军士们纪律严明,一场和平的权力过渡顺利完成了。赵匡胤对太后和小皇帝也格外优待,周世宗的另外两个小儿子也命人领养了。赵匡胤还秘密立了一个誓碑,不让杀柴荣的后人,不让杀上书言事的士大夫。赵匡胤这个誓碑使文化在两宋大放异彩,终于造就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峰。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