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上古共工氏的历史功绩
上古共工氏的历史功绩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7/1/16 11:07:39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共工氏是我国上古著名的部落首领。共工氏年代不晚于炎黄时代,且历五帝时代到夏,一直活跃在历史舞台上。有关共工氏的史迹,《尚书》《左传》《国语》等历史文献均有记载。综观历史文献,对共工氏的记载贬的多,褒的少。”说起共工氏的历史地位,河南省社科院历史与考古所副研究员李龙依据事实,综合评判,不偏不倚道出了自己的看法,“历史上共工氏部落确实与颛顼、尧、大禹等部落发生了冲突,且因此背上了坏名声。但是共工氏作为炎帝部落的支系,也曾经为我国史前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共工氏是我国历史上的治水始祖
    共工氏时代,大致处于炎黄时代到五帝时代,也就是考古学上的仰韶晚期与龙山时代。考古与地质考查发现,这一时期,我国发生了大面积洪水灾害,黄河洪水泛滥,太行山东麓河济地区及其以下更是首当其冲。《孟子·滕文公上》记载:“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五谷不登……”可见洪水对当时社会尤其是农业生产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人类生存需要英雄来征服洪水。共工氏在这样的背景下登上历史舞台。
    《左传·昭公十七年》云:“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杜注云:“共工,以诸侯霸有九州者,在神农前,太皞后。亦受水瑞,以水名官。”可见共工氏曾经治理史前的水患。而共工氏治水的办法则是“壅防百川,堕高堙庳。”即铲平高地,填平低洼之地,或用堤防来形成一个人工湖泊。
    共工氏治理洪水失败了,但却造成了两大历史影响。一是奠定了共工氏在我国治水史上开创者的地位。大禹之父鲧沿袭了共工氏以堵为主的治水方法,虽然也以失败而告终,但启发了大禹另避蹊径,采用疏导的方法来治理洪水。二是共工氏治水导致了共工氏部落与颛顼部落之间的战争。共工氏何在?共工氏活动区域,徐旭生先生认为在今天的河南省辉县市:“《汉书·地珍志·河内郡共县》,班固自注:‘古国。’这就是《庄子·让王》篇内的共首、《荀子·儒效》篇内的共头,为今天的辉县市。”李龙认为,共工氏曾经活动于辉县市,夏商王朝的共国、周朝的
共伯国都在辉县市境内绝非历史偶然,应与共工氏活动在此有关。“实际上共工氏是勇气可嘉,与放任洪水横流,不进行任何防御洪水的探索相比,共工氏的努力是人类文明的进步。”李龙说。
    共工氏是我国史前城址的奠基者
    史前城址是文明的标志之一,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史前城址最为丰富,成为我国史前文明发源的重要区域。我国史前城址首先由谁建造,文献上有多种说法。史书记载说鲧筑城的文献较多,《吕氏春秋》载“夏鲧作城”,《水经·河水注》云“鲧筑城”。筑堤之法是建筑城墙的基础,鲧的筑城之法应该也是源自治水的过程中,学自共工氏。徐旭生先生在《古史的传说时代》提到共工氏在治水过程中,发明了筑堤之法。李龙认为,共工氏所建筑的堤防,可能是更加高大的土堤,如此才能起到防洪的效果,其副作用才会出现“振滔洪水”。共工氏发明筑堤之法,可以说是史前城址的奠基者。
    虽然古代文献没有共工氏筑城的记载,但考古发现似乎可以证明共工氏曾经筑城。辉县市孟庄龙山文化城址,有专家认为与共工氏有紧密关系。孟庄龙山文化城址平面为方形,面积约12万平方米。城墙的筑法是铲高垫低,先将地基整平,然后在内外两边取土分段堆筑而成,夯层不规整。除东城墙保存较好外,其他城墙毁坏严重,跟当时的洪水有很大关系。南北面护城河的发掘表明,淤土堆积厚2米~3米,为长时间大量洪水淤积而成,西墙的中段,中北部有一个大的缺口,龙山城墙夯土已经被洪水完全冲毁。以此,似乎可推断共工氏率先治水的原因。李龙认为,孟庄龙山城址应是共工氏的中心据点,其周围分布很多面积较大的同时期聚落,构成了一定的层次等级,孟庄城址面积最大,比较明显占有主导地位。
    共工氏是我国史前农业的传承者
    共工氏是典型的史前农耕部落。《山海经·海内经》云:“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沃生炎居……祝融降处江水,生共工……”《国语·周语下》云:“昔共工弃此道也……欲壅防百川,堕高堙庳……”由此可知,共工氏属于炎帝部落。共工氏既然与炎帝关系紧密,自然可能传承其农业生产技术。《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共工氏治水的办法是“壅防百川,堕高堙庳”,铲高垫低之法显然也是一种原始的平整土地、开垦耕地的方法,可以说共工部落是善于治水和平整土地,进行农业生产的。《国语·鲁语上》云:“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故祀以为社。”后土因善于治理河流、发展农业生产,死后被先民奉为“社神”。
    共工氏作为农耕部落,赖以生存的耕田是固定的,赖以生活的居所是固定的,不可能在洪水危险来临之时一走了之,唯一的选择是跟洪水进行斗争,想尽一切办法生存下来。考古发现,龙山文化时期,在共工氏活动的区域,史前农业相当发达。“孟庄龙山文化城址出土的生产工具主要有铲、斧、锛、凿等农耕工具。生活器具有陶器,还可能有酒器,由此可反映共工氏的农业生产还颇有结余。”李龙说,“正如徐旭生先生认为的共工氏‘曾经烜赫一时’那样,要达到这种程度,显然要依靠发达的农耕基础。”
    “总之,无论历史上有多少文献资料贬低共工氏,或是对其有歧见。一个在史前历史上能长期存在的部落,应该是一个具有旺盛生命力、与大自然顽强奋斗的部落,自然也是为中华文明作出重要贡献的我们的先祖。”
(作者: 责任编辑:12301-3)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