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画锅—距今近200年的相声艺术表演形式
画锅—距今近200年的相声艺术表演形式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7/1/6 8:57:58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画锅”是相声艺人的行话,是指相声艺人在平地上表演。表演相声之前,他们先用白沙在地上画个圆圈,并用白沙撒出“福、禄、寿”等字样。艺人在圈内表演,以招揽观众在圈外观赏。因用白沙撒出的圆圈像一口大锅,故相声艺人称其为画锅。近日,记者采访了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画锅的代表性传承人杨宝璋以及他的弟子黄文涛和赵文心,他们向记者讲述了画锅艺术的前世今生。
    画锅的起源
    画锅起源于清朝道光年间,距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据说,相声艺人最早用白沙撒字的是第一代相声艺人张三禄,使其成熟发展的是第二代相声艺人朱少文(有的说是朱绍文),艺名“穷不怕”,清末北京人,相声演员。他刚开始是一名京剧丑角艺人,后来在北京天桥等处摆地摊演出相声,表演时以白沙撒成字形,边撒边说唱,常演节目有《字象》《拆十字》等。相声原来是单人表演,对口的表演形式据说是从朱少文开始的。
    朱少文学识渊博,不仅精通文墨,而且对汉字的音、形、义颇有研究,因看清朝吏治腐败,自己又屡考不中,就决心不再投考科举,靠教戏、编戏、唱戏为生。他擅长编写武戏,创作有《能仁寺》《八大拿》等剧目。 清同治初年,由于连年“国丧”,朝廷下禁令,戏园里不准彩扮登台,不准鸣响乐器,致使许多戏曲艺人被迫改行。朱少文也失业沦为街头艺人,并改行到北京的各大庙会和天桥等处,给观众讲解字意说笑话。据说,朱少文随身携带的道具很简单,只有一把笤帚、两块竹板和一口袋白沙石的细粉面。竹板上刻有“满腹文章穷不怕 五车史书落地贫”两行字,这就是他艺名的由来。朱少文表演时总要以白沙撒成字形,边撒边讲字句中的道理,以此招引观众,使人在笑声中学到知识。所以,朱少文对相声艺术最大的贡献是把“白沙撒字”的表演方式引进相声。《天桥杂咏》中说:“信口诙谐一老翁 ,招财进宝写尤工。轻敲竹板蹲身唱,谁道斯人不怕穷”。诗中的“写尤工”“ 蹲身唱”均指白沙撒字。据说,朱少文在说相声前,总是在人多的地方用白沙画一个大圆圈儿,这叫“画锅”,也就是围场表演的意思。然后他单腿跪在地上,一手以拇指和食指捏白沙在地上撒成各种字体或图案,然后拿两块小竹板击拍而唱,或引出各种趣活和笑料。一套节目表演完毕,用笤帚扫去地上的字,重写新字,开始说新的节目。朱少文能用白沙写成一丈二尺的双钩大字,颇有形象,如“一笔虎”“一笔福”等大字。大字下往往还有小字,许多字组在一起,就成为一首诗或对子。他经常撒的一副对联是“书童磨墨墨抹书童一脉墨 梅香添煤煤爆梅香两眉煤”。这副对联读起来像绕口令,巧妙而饶有风趣。另外,他的“画上荷花和尚画 书临汉字翰林书”的对联也是如此。由于白沙撒字这种新鲜的表演形式吸引了许多观众,大家都愿意看,所以朱少文的相声被列为当时“天桥八大怪”之首。他还经常进宫为慈禧太后表演画锅,老佛爷龙颜大喜,常给他赏赐。后来,他收了徒弟“贫有本”等人,常常带着一两个徒弟共同表演一个相声,这样又逐渐创造了对口相声和三人相声。
    “现在,大家认为朱少文是相声的祖师,但据俺老师(陶湘九)说,在朱少文之前就有说相声的,名叫张三禄。张三禄还传给朱少文一些说相声的行规、办法,但他不算朱少文真正意义上的老师。由于张三禄比朱少文年长,朱少文也称他为老师。”杨宝璋说,当时,艺人表演没场地,只能走街串巷,画锅因此而起。后来,相声艺术代代相传,画锅艺术随之得到继承和发展。
    画锅在开封
    到了第五代著名相声艺人陶湘九时,白沙撒字更是得到了创新和发展。他撒出的字不但遒劲有力、字体漂亮,而且将“太平歌词”融入撒字艺术中。他一边用白沙撒字,一边吟唱太平歌词,丰富了撒字艺术,使白沙撒字这门艺术更趋完美。1943年,陶湘九来到开封,收开封相声艺人杨宝璋为徒。从此,杨宝璋继承了白沙撒字的绝技。
    杨宝璋,原名杨云贵,1926年生于开封,祖籍河南封丘,是目前全国尚健在的为数不多的“宝”字辈相声老前辈。在相声界,杨老先生可谓德高望重,其艺术造诣和成就都堪入大师之列。他早年在开封市曲艺团工作,后来随安徽省淮南市歌舞剧院曲艺团赴江苏、安徽、上海等地演出,还多次与侯宝林大师同台,受到了观众及同行的一致好评。1993年,他应邀录制了20集长篇单口相声《刘罗锅传奇》。1999年,他荣获中国曲艺家协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有特殊贡献的曲艺工作者称号。2007年,受郭德纲之邀,他赴北京参加“德云社”成立10周年庆典演出。
    杨宝璋说,画锅与相声相结合,是吸引观众的重要工具。艺人一般先用沙子在地上画一个圈儿,然后站在圈儿内,也就划分出了艺人的表演区域,最后再用白沙撒字,招揽观众。虽然都用画锅这种艺术形式吸引人,但不同的相声艺人要钱的方式(杵门子)却又不同。杨宝璋见过不少艺人表演完,该要钱的时候不讲究方法,有的甚至见有观众不给钱走了就开骂,这样不仅要不到钱,还影响艺人的声誉。他在杵门子的时候,一般先用话把观众稳住,先说不要钱,抓住观众的心理。到了要钱的时候,就说绕口令抖包袱:“要钱不要钱。”这时观众就会问,到底要不要钱呀,给句肯定话吧。他就趁机说:“还是要钱不要钱。”这时候,观众光笑,但不走。他就会说:“不要钱是不到各位跟前要钱,虽家有万贯也有一时不便。走到跟前要钱,两人都尴尬。要钱,要的是主动给钱,要的是仁义钱,要愿给就给、不愿就不给。大家都掏掏(口袋),光掏自己的口袋,别掏别人的口袋……”有时候,大家一时愣住了都不给钱,他就会说:“怎么一要钱就都不吭了,千军万马一将难求,头一个给的胜似百位……”有的观众会说没钱,他就趁机说:“旧手表、旧戒指、旧耳环我都不嫌旧,都可以往我这扔,但是旧手榴弹可别往我这扔,一扔受不了……别往我这扔,可以往敌人那扔……如果还不扔,我弄把枪可就搂火了,今天弄1块钱,明天就被抓了……”就这样,通过抖一个又一个的包袱,最终把观众逗乐了,主动把钱掏出来。
    正是由于长期在最基层为观众表演相声,使杨宝璋得以在广场、集市、村舍、小剧场等处表演画锅的绝技。“文革”时期,文艺遭受重创,画锅艺术及相声艺术家受到影响,传承者甚少。现在,很多老艺人已经过世,杨宝璋先生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能掌握画锅技艺的艺术家。而且,目前,他也是全国唯一能撒“一笔寿”的艺人。
    画锅传承现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艺人的社会地位提高了,各地文化部门重视曲艺这门艺术,并在全国各地建立起曲艺厅,相声表演艺术家有了自己正式的演出场所。而画锅的场地越来越少,画锅表演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为了传承画锅这门艺术,杨宝璋把这门艺术传授给弟子赵文心,使画锅艺术在新时期得以继承。谈及自己喜欢相声以及跟随杨宝璋老师学习画锅这门艺术的经历,同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画锅的代表性传承人赵文心边说边唱,言语风趣幽默。
    赵文心说,他小的时候,大相国寺里有说书的、唱戏的、打把式卖艺的,吃的、玩的、耍的等各种江湖买卖应有尽有。他就是在大相国寺这个“大杂院”里长大的。当时,大相国寺里最能吸引他的是说相声的,而说相声的最能吸引他的就是杨宝璋老师,他一直梦想成为杨宝璋的徒弟。后来,他梦想成真,成为杨宝璋的弟子。“文革”时期不让说相声,赵文心就和几位师兄弟白天上班,晚上到杨宝璋老师家里偷偷学相声。粉碎“四人帮”后,他开始跟随老师到处走穴演出说相声。那段时间,他都是晚上演出,白天练习。经过刻苦学习和不断实践,使自己的技艺不断得到提升,在说相声养家糊口的同时,他也学到了老师白沙撒字的技艺,并坚持把这门艺术传承下去。
    “画锅作为一种文化,能让后人了解相声前辈们的工作状态,这也就需要有人继承和发展这门艺术。”赵文心说。如今,为了传承画锅这门艺术,赵文心将其传授给了弟子张巍(张艺博)。弟子们还用投影设备把白沙撒字艺术和手法通过大屏幕展示给观众学习和欣赏,还通过办曲艺班的方式传承画锅及相声艺术,以让这门艺术一直传承下去。

(作者:魏海洋 责任编辑:12301-3)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