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浅谈漯河市郾城、召陵地名之由来
浅谈漯河市郾城、召陵地名之由来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12/27 16:50:31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关于漯河市郾城、召陵地名的由来,说法很多,谬误不少。笔者不揣浅陋,就此谈一些拙见,供大家参考。 
    《辞海》对郾的解释是:“郾,古国名,亦写作‘匽’或‘偃’。燕国自称为郾”;“郾城,县名。汉置郾县,隋改郾城县”。郾,甲骨文作“妟”,西周加“匸”作“匽”,东周加邑作“郾”。在安阳小屯出土的甲骨中,已经发现多个“妟”字,如“妟其来”“贞,妟乎取白马氐”等。“妟”字在甲骨文中写法各异,但都是一个美女端坐,一个太阳或左或右或紧挨头顶,丽日美女,安逸幸福之意不用言表。多个甲骨文“妟”,印证了商朝之前古郾国的存在,也印证了当时郾国与商王朝关系密切。
    郾国何时起源?为何叫“郾”?根据《史记·帝王本纪》《路史》(卷十六)记载,古郾国是因远古四圣之一的皋陶姓偃(偃通郾),夏禹封其次子仲甄于此地而得名郾,距今已经有4100余年历史。
    《史记·夏本纪》云:“帝禹立而举皋陶荐之,且授政焉,而皋陶卒。封皋陶之后于英、六,或在许。”意思是说:禹成为天子后,立皋陶为帝位继承人,并把国政授给他,但皋陶没有继任就死了。禹把皋陶的后代封在英、六两地,有的封在许地。英,作为地名无从可考,当为嬴之误传。《史记·秦本纪》:“孝王曰:‘昔伯翳(皋陶长子)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嬴。今其后世亦为朕息马,朕其分土为附庸。’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以上记载说明,赢姓和偃姓都来自皋陶,且读音相近,很可能英即赢即偃,偃刚好邻许。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嬴)帝少暤之姓也。……嬴地理志作盈。又按伯翳嬴姓。其子皋陶偃姓。偃嬴、语之转耳。”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嬴下云:“嬴,伯翳之后也。伯翳子皋陶偃姓,盖以偃为之,偃嬴一声之转。”
    今召陵区召陵镇东南四公里处有一村名西皋,传为皋陶受封建城之处,也当为古郾国最早都城所在。因皋陶原封地在安徽北部一带,都城在今安徽六安,六安也叫皋城,西皋位在皋城六安西方,故曰西皋。根据皋陶的功德地位和皋陶后代的受封情况,结合地名所承载的历史印记看,西皋之说非纯粹谣传。
    关于召陵来源,根据有关史料和考古发现可以认定,周武王灭商,把召公封到郾国,召公在西皋城西北一高岗地重新筑城建国,因此得名召陵。《郾城县志·卷四》记载:“古城在县东三十五里,世传古郾子国受封之城,遗址尚存。”这里的“古城”就是指召陵。成王后期召公平定北方,为稳定北方,把召公的郾国迁封到北方,即战国七雄之一的燕国,原来的郾国(召陵)成为召公居官之采邑,由其次子一系领有。秦始皇灭郾,统一六国,必区别同宗偃姓郾国与姬姓郾国,将燕山之“郾(Yǎn)国”易名为“燕(Yān)国”不足为奇。
    《史记·燕召公世家》中记载“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匽侯旨鼎》指出:“凡北燕之‘燕’,金文作‘匽’若‘郾’,无作燕者。”也就是说,目前出土和传世的所有燕国金石铭文,西周都是用“匽”字,战国时期改为“郾”字,没有一处用“燕”字。“郾”与“燕”并不通假,所以学者多用“经典(史记)燕通郾”,辞书多为“燕自称为郾(冤枉,燕从未自称为郾,是秦始皇、司马迁让燕称郾)”。《史记》记载说明武王灭商的同时也灭掉了河南的郾国,并把召公封到郾国,但司马迁延续秦人之说,将郾写成燕显然是个错误并误导众人。武王灭商大封功臣,功勋重臣又是同族的召公绝对不会缺位。但当时武王尚未来得及抚定边远“北燕”,如何封召公于北燕?著名历史学家齐思和先生在《燕吴非周封国说》(齐鲁书社·1960)也就此提出疑问:“若夫召公之封,尤有可疑。夫武既克殷,灭国甚多。择地而封,岂患无土?又何必远流之幽州之野?且戎狄杂错,召公又安得越之而有燕?”傅斯年在《大东小东说·兼论鲁燕齐初封在成周东南,后乃东迁》说:“燕即本作郾,则与今河南之郾城有无关系,此可注意者。在汉世,郾县与召陵县虽分属颍川汝南二郡,然土壤密迩,今郾城县实括故郾召陵二县境。近年郾城出许冲墓,则所谓召陵万岁里之许冲,固居今郾城治境中。曰郾曰召,不为孤证,其为召公初封之燕无疑也。”常征在其《召公封燕及燕都考》说:“郾城县境古有‘召陵’,或即郾国故墟。” 
(作者:网络来源 责任编辑:12301-3)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下一篇: 曹操求贤在许昌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