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侯会盟 武王灭商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12/14 10:12:19 来源:洛阳市旅游局 点击次数:
《淮南子·缪称训》也提到:“三代之称,千岁之积誉也;桀、纣之谤,千岁之积毁也。”
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在《纣恶七十事的发生次第》一文中,更将古籍中记载的纣王种种恶行都搜集起来,逐一道明出处,指出其产生的时代与原因,称后世提到的纣王的种种罪恶“因年代的更久远而集叠得更丰富”。
洛阳市城隍文化研究会会长、《洛阳战争史话》主编张宪通表示,如果仔细阅读《史记·殷本纪》不难发现,司马迁的表述也很有意思,在说纣王的种种恶行之前,先有一通介绍:“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才力过人,手格猛兽。”从中也可以看出,在司马迁眼中,纣王其实在不少方面都胜于常人。
1958年,毛泽东在读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谈话中将话说得更加明白:“把纣王、秦始皇、曹操看作坏人是错误的,其实纣王是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经营东南,把东夷和中原的统一巩固起来,在历史上是有功的。纣王伐徐州之夷,打了胜仗,但损失很大,俘虏太多,消化不了,周武王乘虚进攻,大批俘虏倒戈,结果使商朝亡了国。史书说:周武王伐纣,‘血流漂杵’,这是夸张的说法。孟子不相信这个说法,他说‘尽信书不如无书’。”
3 小说非史,别有深意
如今,一提到“武王伐纣”,很多人对周武王、商纣王、姜子牙等人物耳熟能详。张宪通分析,这当然要归因于洛阳曾是诸侯会盟之地,但也离不开《封神演义》一书和以其为蓝本的各类影视剧的宣传作用。
有学者表示,虽然小说故事情节曲折,人物形象也很生动,但从总体思想内容来看,《封神演义》中宣扬的仁政思想和王权观念都以天命论为理论基础,与宗教迷信思想混杂在一起,小说的结局部分更是人不分善恶、神不分正邪,都皆大欢喜同上封神榜,削弱了其批判意义,更与史实相去甚远。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封神演义》一书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似志在于演史,而侈谈神怪,什九虚造,实不过假商周之争,自写幻想。”
有学者提出,《封神演义》是明朝政治、思想发生严重危机的产物,用魔幻形式演绎历史,寄托着作者对现实世界的认识,书中许多内容与当时的现实类似,书中所表现的一些观念也与当时的社会思潮有密切联系。
如纣王因享乐疏于朝政,很像嘉靖皇帝和万历皇帝的作风;纣王横征暴敛致百姓家破人亡,也与明中叶以后赋役繁重,大批农民被迫四处流亡的境况类似。此外,作者有意让姜子牙一再以“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的主张号召诸侯“吊民伐罪”,同时生动地描绘了哪吒反抗父亲的故事,这显然是明朝进步思潮在小说中的反映。
[1][2]
(作者:苏楠 责任编辑:12301-3)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