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伊河之源 无声的守候(伊河故事 1)
伊河之源 无声的守候(伊河故事 1)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12/12 16:20:34 来源:洛阳市旅游局 点击次数:

    伊河之水出栾川
    “龙门南岳尽伊原,草树人烟目所存。”这是唐代李吉甫《怀伊川赋》诗中的一句。
    李吉甫是唐宪宗时的宰相,还是一位地理学家,著有《元和郡县图志》。他的儿子李德裕在洛阳城南筑有平泉山庄,他对这一带也不陌生。
    白居易比李吉甫小十几岁,晚年爱在龙门香山游玩。他在《秋游》诗中,也提到了伊河源头:“下马闲行伊水头,凉风清景胜春游。”
    不过,真正的伊河源头,我感觉他俩都没去过。
    为啥?路太远,太难走,去一趟不容易啊!
    伊河,即伊水,源头在栾川。
    洛阳到栾川的距离,有130多公里。如今走洛栾高速公路,一个多小时就能到栾川,但在十几年前,连洛栾快速通道也没有的时候,坐长途汽车得六七个小时才能到。如果古代骑马,就更称不上“闲行”了。
    栾川县城,有一条鸾州大道。鸾州是栾川的古称,因有形似凤凰的鸾鸟在此栖息而得名。鸾鸟嬉戏的河流,被人们唤作鸾水。
    据《栾川县志》记载,伊河就是古之鸾水。《山海经》中说:“蔓渠之山,伊水出焉。”《淮南子》中说:“伊水出上魏山。”今天人们通常认为,伊河的发源地在栾川县陶湾镇三合村闷顿岭,属伏牛山系,蔓渠山和上魏山是闷顿岭的古名。
    伊河出栾川后,经嵩县和伊川,穿伊阙而入洛阳,在偃师与洛河汇流后注入黄河,长260多公里。
    在伊河和洛河流经区域诞生的古老文明,是华夏文明的源头之一,被学者称为“东方的两河文明”。
    八旬老人守源头
    前几天,我从洛阳出发,走洛栾高速公路到栾川县城后,再向西行约20公里就到了陶湾镇。
    陶湾镇到三合村还有十几公里路,一路山环水绕,风景宜人。进村后,我向人打听闷顿岭,一个中年女子说:“你是来找伊河源头的吧?村边这座山就是。沿山间小路一直向上走,大概半个小时就到了。”
    沿羊肠小道蜿蜒向上,山腰处有几间房子,却无人居住。直到将近山顶,我才见到一处院落,有位老人坐在屋门口,旁边还拴了两只狗。
    老人姓任,80岁了,耳聪目明,思维敏捷。她说,每年都有人来找伊河源头,“伊河源头就在院子后边不远处,不用再往岭上走。闷顿岭这边属于陶湾镇,翻过岭就是三川镇了”。
    我问这山为啥叫闷顿岭,老人笑了:“我在这儿住了几十年也说不清楚。”
    自从嫁到这里,老人已在伊河源头住了60多年。她说:“别人都搬走了,这儿就剩我一个。山上啥都有,粮食和菜都是自己种的,吃水也方便。虽然常有野猪和獾来捣乱,养着狗也就不怕了。”
    现在天旱,山上水流很小,几乎是点点滴滴地往外渗。老人却说,院子旁边的井水从未干过,“有时山下的人没水吃,还要上来挑”。
    伊河出境经潭头
    伊河出三合村时,闷顿岭上的涓涓清泉已汇成清澈小溪,两岸花树掩映,一派世外桃源景象。
    就在汽车出村驶向大路时,在该村与肖疙瘩村相邻的地方,立着一块题有“伊河源”三个大字的巨石。据说,现在关于伊河源头的说法不止一种,但不管怎样,伊河的故事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对此,人们深信不疑。
    伊河上游水流平缓,在潭头镇出栾川境。就在潭头段的伊河边,曾经发生了河南大学潭头惨案,至今人们仍难以忘怀。
    在潭头镇石坷村看花岭上,立着一块汉白玉碑,上书“河南大学潭头惨案纪念碑”。虽然事情已过去了70多年,但很多当地人记忆犹新。
    那是1944年5月中旬,河南大学迁到潭头办学已经5年。一股日军突袭潭头,上百名河大师生来不及撤离,在这里与日军遭遇。虽有当地老乡的尽力掩护,但最终仍有部分师生在冲突中遇难。2010年,本报记者孙钦良写民国人物王广庆,曾以《潭头起惨案伊河发悲声》为题详细记述此事。
    “几名遇难师生被埋在了看花岭上,多年来有村民义务守护。这几年,有些遇难师生的亲属找到这里,跟村民的走动也多了起来。”家住岭下的袁女士说。
    伊河出潭头,流入嵩县境,它的故事也慢慢展开了。

(作者:张广英 责任编辑:12301-3)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 董公一语点刘邦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