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陵故城遗址位于漯河市召陵寨西北隅。南北长120米,东西宽100米,面积12000平方米。高出周围地面约8米。
召陵故城残垣有板筑,有窝痕迹。附近原有土冢8个。《郾城县记》载:召陵寨南门外路东有平台,高丈许,周围五十步。士人曰:“齐桓公点将台。”今废。出土文物有斧、锛、镞等石器;鬲、豆、壶等陶器片及春秋至秦时的砖瓦,白陶瓮、虎形镏金镇墓兽头等。1957年郾城县人民委员会公布为县级保护单位。
位于漯河市郾城区东约15公里处,据《郾城县志》记载:“召者,高也,其地丘墟,井深数丈,故以名焉”。春秋时,诸侯曾在这里会盟,后来立国建城,因此称召陵。关于土遁召陵城的来历也是源于神话传说。传说西天圣母水淹老王坡时,本来不想殃及无辜,可是由于用水过大,滔滔洪水如万马奔腾却向北倾泻而来,势不可挡,眼看要危及召陵一带百姓。玉皇大帝闻讯大惊,急命土神挖去西天圣母住地的圣土堵之,形成了一道蜿蜒数里的长岭高台,终于挡住了洪水,使这里的群众免去一场灭顶之灾。从此,这里形成了高处周围近20米的高地。这一特殊的地理环境,不但成了历史上兵家相争的战略要地,而且更是水灾年间附近村民的避难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