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风俗之社会民俗 ——许地起源及传说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12/6 20:31:26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巢父确实误解了许由,视之为沽名钓誉之徒,并从此不再和许由交往。许由不但没有怨恨巢父,反而觉得自己的境界确实没有巢父高,于是把洗耳用的瓢往树上一挂,回去了。
现在,好几个地方都说许由是在他们那里洗的耳、巢父是在他们的河边饮的牛,许昌城西七里店村也有“许由挂瓢处”遗迹,城西南颍河上还有许由的“洗耳台”和巢父的“饮犊滩”。战国时期的庄子也好,晋朝时期的皇甫谧也罢,其实他们离许由所处的年代都很遥远,他们记述的也只是传说而已。后人都想把许由的故事和自己的家乡挂上钩,原因不言而喻,但对许由高风亮节的敬仰也是有的。
许由率领族人沿颍水而下,在今许昌县和鄢陵县的交界处,在那块水草丰沛、森林参天、小河纵横、池泽密布的土地上安顿了下来,打渔捕猎、放牧种田,过起了隐居生活。此地以许由的姓氏命名,称“许地”或“许下”,后人把许由部族居住的地方叫许由寨,把他开垦田的地方称许田,这些地名至今沿用。
周灭商后,武王分封诸侯,受封者主要是王室子弟和异姓功臣,另外还褒封了神农、尧、舜、禹及商汤的后代,以表示对远古帝王的尊重和敬仰。周武王寻访到一位名叫文叔的人,得知他是许由的后裔,更加重视,便把许由垦田的那个地方分封给他,建立许国,立许文叔为 国君。武王封给诸侯的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许文叔的爵位是“男”,所以史称“许男”。许国并不大,仅方圆50华里,好在许文叔勤勉亲政、子民日夜劳作,许国的国力和名望不断上升,加上周天子的庇护,尽管地盘小、爵位低,但也不受袭扰。公元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阳,进入东周时期,而此时王权衰落,诸侯争霸,被封在中原腹地的许国,四周豪强林立、虎视眈眈,只好小心周旋于列强之间。公元前504年,郑国大将游速率军伐许,许国十七世国君许斯被俘。此后,在楚国的帮助下,许国后裔重新立国,又持续了一百多年,直至公元前375年,经历24世、绵延700余年的许国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许国亡国后,子民以国为氏,史称许姓正宗。
秦统一六国,实行郡县制,许国封地设为许县。东汉末年,曹操迎献帝于许,曹家开始兴旺发达,曹丕称帝后得出了“魏基昌于许”的结论,便把许县改为许昌。
[1][2]
(作者: 责任编辑:12301-3)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