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黄河文化酿造了中原大地各种各样的戏曲“美酒”,其中独具特色且又清新、质朴的二夹弦更是让人流连陶醉、回味无穷……悠远的黄河船歌、铿锵有力的渔民号子、抑扬顿挫的民歌小调,千百年来一直在黄河中下游的两岸流传,久而久之,在吸取了花鼓、梆子、琴书等诸多戏曲精华之后,一种自成一体的曲调柔美、细腻、委婉动听,号称“半碗蜜”的特殊曲艺在中原大地悄然形成,它就是百年来深受黄河中下游人民喜爱的二夹弦。2008年,二夹弦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我市老艺术家田爱云用她的一生兑现着对二夹弦的热爱和执著。
唱腔优美 流传久远
二夹弦是上世纪流行于河南、山东、江苏、安徽一带的地方戏曲种类,因其伴奏乐器四胡是每两根弦夹着一股马尾拉奏,故称二夹弦。二夹弦的曲调优美流畅、声腔委婉细腻,生、旦、净、丑的唱腔都有“真腔吐字,假嗓行音”之特点。它贴近百姓、贴近生活,能演出古今及近代大中小型剧本,又能驾驭正、悲、喜、闹、文、武多种风格的表演形式。二夹弦的剧目大多是宣传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和表现男女爱情的题材,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因而很受我国老百姓的喜爱。
田爱云告诉记者,早在300多年前,二夹弦就基本上形成了自己的规模,主要在豫东、鲁西南沿黄河一带农村流传。清朝光绪初年,即1882年前后,二夹弦逐渐流入古城开封。二夹弦在开封的首场演出,选址在西门里的城隍庙大戏楼。自此,二夹弦在开封这块土地上开始生根开花,并一步步形成自己独特的地方风格。1956年,开封市二夹弦剧团正式成立,当时它是我国唯一的地市级正规二夹弦剧团。开封二夹弦剧团一成立,立刻名噪全国,并走出了红极一时的二夹弦著名演员、当家花旦张素云。她的台步和唱腔堪称一绝。她在台上表演,几乎看不到她的脚步在移动,整个身子犹如一朵出水芙蓉在水面上轻盈地漂来飞去……戏剧大师田汉看了她的表演惊叹不已、连连叫绝,亲口封她艺名“水上漂”。她主演的《丝绒记》,一举夺得全国戏曲会演大赛一等奖。李学义、周雪梅、王柏林、马相卿等人也都身怀绝技,相继成为全国二夹弦演员中的佼佼者。
自成一格 唱响全国
今年76岁的田爱云祖籍在山东省菏泽市安兴镇。由于早年丧父,田爱云自幼和母亲相依为命,以要饭、捡柴为生。在她苦涩、艰辛的童年生活中,戏曲成了这个世界带给她的唯一亮色。田爱云从小就痴迷戏曲,8岁时到山东省东明县剧团学戏。由于天资聪慧,她12岁就开始登台演出,16岁便进入开封市二夹弦剧团献艺。
田爱云对二夹弦情有独钟,先后拜大师李学义、张素云为师。经过多年的悉心钻研,在继承发扬传统二夹弦的唱法之外,田爱云又吸取了京剧、越剧、四平调、道情、柳子戏、鼓儿词等多个优秀剧种的旋律音符,形成了自己别具一格的开封二夹弦唱腔调门,使观众听起来倍感新颖别致。她台风正派,表演干净利落,既有技艺深度,又没有多余动作,从不哗众取宠。她的座右铭是:“上台我是剧中人,演出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我对角色的表现程度,而不是单纯利用演技换取掌声。”田爱云的唱腔有着独特浓厚的乡土风味,甜美动听。她音域宽广,音调上翻,大口吐字,小嗓拖腔,表现力特别强。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