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日,在开封东郊鬼市,看到一人从废旧物资回收站挑选出一只完好的锡壶,岁月的积淀给锡壶包上了一层深灰斑驳的浆,越发显得物件的老旧。卖家开价20元,我好奇地问他这是干什么用的,他说是冬天的暖脚壶。这个,我还真没用过。皮囊的暖水袋曾经用过,有橡胶味儿。锡壶,我这代人见到的不多。倒是50后用过的多,赵中森老师在《打锡壶》一文的《补白》中写道:“那些街巷里顽皮的男孩儿,会掐算好他的那句吆喝的茬口儿,事先捏着嗓子唱道‘我的尿谁喝——’接下的嘹亮的 ‘打锡壶嘞——嗬(喝) ’,顷刻爆起一阵子哄笑。”这是老开封的童年记忆,而我,却只能从实物中回望或者说张望锡壶的风韵。
“锡匠”又称“小炉匠”,除了修造锡壶,还兼营与白铁有关的项目。他们的招幌是一对挂起的“T”形、“卜”形铸铁,走路时发出有节奏的撞击声,以吸引客户。锡匠用小车推着火炉、燃料、锡料、焊铁、坩埚、青石板、麻绳、刀、剪、小锤等,吆喝着“打锡壶嘞嗬”,走街串巷或赶集赶会。打锡壶时,首先在坩埚内熔化锡块备用,然后将两块青石板合在一起,以麻绳捆绑,在中间的缝隙里倒入液态锡,冷却后就形成锡箔,接着按需下料、焊接、整形,最后在壶中装水,检测是否漏水。这是一项古老的行业,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程从古发展至今。
“雾帐桃笙昼寝余,此君那可一朝无。秋来冷落同班扇,岁晚温柔是锡奴。”宋代文人曾几《竹奴》诗,自序:“因读山谷《竹奴脚婆诗》戏作,山谷既以竹夫人为竹奴,余亦名脚婆为锡奴焉。”曾几把暖脚的锡壶称为“锡奴”,甚是可爱。
民国时期,锡壶以道口的为最佳。“古朴大方,明亮如银”,道口锡壶精致明亮。民国《滑台春秋》中称:“道口锡器制作精巧玲珑、美观耐用……使用日久,声仍洪亮如铜。”1933的《河南政治月刊》第三卷第八期的《豫北道上》一文中也说:“最地道而又最为远近知名的道口锡器,以官秤论价……凡来道口的游人,吃烧鸡,买锡器,殆多不肯交臂失之。地方人士,又多以此二者为外出馈送之资。”开封,打锡壶者,道口匠人多也。
据郭述文老先生生前回忆,在20世纪20年代的开封,打锡壶的匠人曾经遭到过一次取缔,原因很可笑,因为当时在河南掌权的“督军”叫胡笠僧,这些匠人沿街大喊“打壶嘞嗬”,“壶”“胡”同音,听着好像是打“胡”嘞嗬!这种喊声使胡笠僧的部下听着很不顺耳,于是责令警察局把那些打壶工匠通通撵走,不准他们再喊“打壶(胡)嘞嗬”。老百姓知道了这件事,都纷纷议论,事情实在是巧,胡笠僧恰恰就因脑中风死在开封了,成为开封市民街谈巷议的谈资。
民国开封丧葬民俗中,棺材下入墓穴后,将红绫铭旌铺在棺材上面,用一锡壶白酒,从头至尾浇在铭旌上。更有使用锡壶泡茶者,还有使用锡壶温酒的不知道当年关羽温酒斩华雄用的是不是锡壶呢?
如今,在茶器展柜上还可以见到锡壶的茶具。在市场上却难以找到暖脚的锡壶,在街巷更看不到打锡壶匠人的身影,听不到那一声悠扬的吆喝了。
有关时光旅行的故事,总能引发人们津…[详情]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