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寄语洛阳使 为传边塞情
寄语洛阳使 为传边塞情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11/15 9:58:18 来源:洛阳市旅发委 点击次数:

    燕郊芳岁晚,残雪冻边城。
    四月青草合,辽阳春水生。
    胡人正牧马,汉将日征兵。
    露重宝刀湿,沙虚金鼓鸣。
    寒衣著已尽,春服与谁成。
    寄语洛阳使,为传边塞情。
    ——唐·崔颢《辽西作》
    崔颢(公元704年—公元754年),汴州(今河南省开封市)人,唐代诗人。崔颢诗名很大,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最为人称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
    传说李白壮年时到处游山玩水,在各处都留下了诗作。当他登上黄鹤楼时,诗兴大发,正想题诗留念时,忽然抬头看见楼上崔颢的《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李白连称“绝妙、绝妙”!相传李白写下了四句“打油诗”来抒发自己的感怀:“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搁笔不写了。
    后人乃在黄鹤楼东侧,修建一亭,名曰李白搁笔亭,以志其事。实际上,李白热爱黄鹤楼,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他高亢激昂,连呼“一忝青云客,三登黄鹤楼”。山川人文,相互倚重,黄鹤楼之名愈显。
    《旧唐书·文苑传》把崔颢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王昌龄和高适皆是著名的边塞诗人,可见,崔颢的边塞诗在唐代边塞诗中也占有一席之地。这首《辽西作》是崔颢的边塞诗。
    “寒衣著已尽,春服与谁成。寄语洛阳使,为传边塞情”四句意为:戍卒们冬天的寒衣已经穿烂,可是这时春天的服装还没有谁给他们做成。转告前往洛阳的使者,请你传达一下这边塞的艰苦。这四句即景抒情,“寒衣”二字,呼应开头次句“残雪冻边城”。寒衣已尽,春服无着,戍边生活非常艰辛,却无人知晓、可怜。“春服与谁成”,采用疑问语气,意即没有做成,自然引出结句寄语洛阳使,亦即寄语朝廷,要体恤边关将士的辛苦。字里行间,饱含着诗人的深切同情。
    这首反映边塞生活的诗作,语言平实,层次清晰,格调刚健,境界沉雄,饱含深情,意在言外,可谓“风骨凛然,一窥塞垣,说尽戎旅”。

(作者:秋望 责任编辑:12301-3)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