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神入化的宋代点茶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11/14 9:38:13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宋徽宗不愧是点茶高人,从宋至今无人能比。他写的《大观茶论》把注水的全过程分为七个层次,分别称作第一汤至第七汤,每“汤”的击拂技艺都有区别。首先茶量得适当,在茶中加少量水,调成膏状。注汤要环盏而注,不直浇在茶上,水势不能过猛,一手轻轻搅动茶膏,腕指环动,上下搅透,这时汤花浮起,形成“疏星皎月”的汤花,此为第一汤。第一汤是后面六次点汤的基础,所以非常重要。第二汤沿汤面四周注之,汤花渐泛出色泽。第三汤注法同第二汤,但击拂渐轻而匀,汤花形成如粟文蟹眼。第四汤注水要少,击拂转度大而慢,茶面生起云雾。第五汤注水稍多,击拂均匀,无所不至,茶面如凝霜雪,茶色完全显露。第六汤只点在汤花郁结之处,使之均匀。第七汤则看茶汤浓度决定是否再点水,如稠稀合度,则停止点水,击拂停止,汤花汹涌牢固地附在盏壁上,称为“咬盏”。实际上这七汤是在很短时间完成的,绝对不会捯饬半天,不是画工笔画,而是泼墨山水,一袋烟工夫一气呵成。
“茶少汤多,则云脚散;汤少茶多,则粥面聚。”为了控制注水,古人发明了注汤工具——茶瓶,茶瓶又叫汤瓶、执壶、水注等,茶瓶是嘴小而易于控制水流的器物,使注汤时“汤有节而不滴沥”,便于冲点。点茶时注水要有节制,该注时注,该停时停。注水时,水要从壶嘴中喷涌而出以形成水柱,不能时断时续。不注时,一收即止,不得有零星水滴淋漓不尽。注汤后为使茶膏与水交融成一体,需要打击和拂动茶盏中的茶汤,于是古人先后使用了搅拌茶汤的工具——茶匙、银梗、竹策和茶筅等。梅尧臣《以韵和永叔尝新茶杂言》:“银瓶煎汤银梗打,粟粒铺面人惊嗟。”说的是使用银质汤瓶煎汤,使用银质的梗棒击搅,使得茶汤的表面形成小米粒般的泡沫。北宋的蔡襄在《茶录》中就介绍了茶匙:“茶匙要重,击拂有力。黄金为上,人间以银铁为之。竹者轻,建茶不取。”到了北宋末期又发明了茶筅,茶筅又称竹筅,后来成为点茶的专用工具。
点茶高手能通过注汤和击拂,汤纹水脉就会变幻出各种各样的图案,有的像山水云雾,有的像花鸟鱼虫,有的又似各色人物,仿佛一幅幅瞬息万变的图画,更有高手可以使茶面汤花形成文字,连成诗章,或在茶面上点画出“禽兽虫鱼花草”。北宋陶谷《清异录》记载:馔茶而幻出物象于汤面者,茶匠通神之艺也。沙门福全生于金乡,长于茶海,能注汤幻茶成一句诗,并点四瓯,共一绝句,泛乎汤表。小小物类,唾手办尔。”“……近世有下汤运允,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纤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此茶之变也,时人谓之茶百戏。”
在整个点茶过程中,其中候汤最难,据罗大经《鹤林玉露》载:“汤欲嫩,而不欲老;盖汤嫩,则茶味甘,老则过苦矣!” 北宋著名茶人蔡襄《茶录》中写到点茶之法说:“候汤最难,未熟则沫浮,过熟则茶沉。前世谓之蟹眼者,过熟汤也。沉瓶中煮之不可辨,故曰候汤最难。”
点茶的要求很严,技术性也很强。所以,古人有“三不点”之说,就是说点茶的时候,泉水不甘不点,茶具不洁不点,客人不雅不点。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载:“六一居士《尝新茶诗》云:‘泉甘器洁天色好,坐中拣择客亦佳。’东坡守维扬,于石塔寺试茶,诗云:‘禅窗丽午景,蜀井出冰雪。坐客皆可人,鼎器手自洁’。正谓谚云三不点也。”
点茶时,先要选好优质茶饼。哪些属于优质茶饼呢,“色莹澈而不驳,质缜绎而不浮,举之
[1][2]
(作者:刘海永 责任编辑:12301-3)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