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真的会玩儿,笔者以为他们才是真风雅,琴棋书画不说,光喝茶就玩出很多名堂,不是斗茶就是分茶,还可以在茶汤上面画画,一个亭子、一座城楼、一个仕女、一幅山水等皆可浮在茶汤之上,这叫“茶百戏”。笔者厮混于市井开封,常常见到所谓宋代茶艺表演者所演示的宋代点茶,形神具备,过程也是按照文献记载操作,暂且不论手法、茶器是不是宋代模样,如果一盏茶 “搅拌”半天,或者两个小时以上的话,茶汤岂不冰凉,口味岂不变化?茶叶粉末搅拌成糊长时间与空气接触会不会有化学反应?当年宋徽宗如果这样捯饬几个小时,群臣岂不站得腰酸腿痛、四肢麻木、两股战战?回归日常生活,用日常生活来验证似乎更加合理吧!家中宾客总不能等半天才等到一杯凉茶。宋代的点茶,技法精湛,手法熟练,可以达到出神入化的效果,我辈只可想象,只可仰望。
点茶是宋人的待客之道
姬翼《一剪梅》词云:“客至何妨不点茶。相忘交结,冷淡生涯。”苏东坡有诗曰:“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说北宋杭州南屏山净慈寺中,高僧谦师妙于茶事,品茶技艺高超,得之于心,应之于手,非言传可以学到者。因此,人称谦师为“点茶三昧手”。《诗词曲语辞汇释》卷六“点茶”条云:“点茶,与点汤同,即泡茶也。”《元曲释词》第一册也列此目:“点茶,即泡茶。唐宋时泡茶之法,注汤于盏中,使茶叶浮起,谓之点茶……有时也在茶里放置果品,在宋代习用木樨、芝麻、熏笋、胡桃、松子、瓜仁等和茶叶掺在一起用汤(开水)泡着喝。”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风俗小辞典》说起“点茶”这样描述:古代汉族交际风俗,流行于全国各地。泡茶方法之一,相当于现在的沏茶。即注沸水于盏中,使茶叶浮起,以便饮用。
以上解释都是错误的,其他不说,泡茶明代才出现,宋代怎么会有泡茶呢?宋朝前期,茶以片茶(团、饼)为主;到了后期,散茶取代片茶占据主导地位。在饮茶方式上,除了继承隋唐时期的煎、煮茶法外,又兴起了点茶法。
点茶法其实在晚唐时就已出现,到了宋代才成为从文人士大夫阶层到民间都十分流行的饮茶习俗与时尚。和唐代的煎茶法不同,宋代的点茶法是将茶叶末放在茶碗里,注入少量沸水调成糊状,然后再注入沸水,或者直接向茶碗中注入沸水,同时用茶筅搅动,茶末上浮,形成粥面。宋代袁文《瓮中闲评》卷六:“古人客来点茶,客罢点汤,此常礼也。”说明点茶是宋人的普遍待客之道。关于清代的电视剧中演出时出现的“端茶送客”习俗该是源于此吧。
宋徽宗是点茶第一高手
凝结,碾之则铿然,可验其为精品也”(《大观茶论》)。宋徽宗要求饼茶的外层色泽光莹而不驳杂,质地紧实,重实干燥。点茶前,先要灸茶,再碾茶过罗(筛),取其细末。再候汤(选水和烧水),尔后将细末入茶盏调成膏,同时,用瓶煮水使沸,把茶盏温热。认为“盏唯热,则茶发立耐久”。调好茶膏后,就是“点茶”和“击拂”。
《大观茶论》是宋代皇帝赵佶关于点茶的论著,其中关于“点”的描述是:“点茶不一,而调膏继刻。以汤注之,手重筅轻,无粟文蟹眼者。谓之‘静面点’……有随汤击拂,手筅俱重,立文泛泛,谓之‘一发点’……第二汤自茶面注之……三汤多寡如前,击拂渐贵轻匀,周环旋复,表里洞彻,粟文蟹眼,泛结杂起,茶之色十已得其六七。四汤尚啬……五汤乃可稍纵……茶色尽矣。六汤以观立作……七汤以分轻清重浊,相稀稠得中,可欲则止……宜均其轻清浮合者饮之。”“调膏”尚未完成,匆忙注水,击拂无力,见茶不发起,又急忙增汤,这样茶面无法形成“粟文蟹眼”的汤花,称“静面”;后者指击拂时用力太大,不知使用竹筅有轻重缓急之别,又不知茶筅须在茶盏中绕指圆转,茶面上还没有形成粥面汤花,而茶力已尽。有时虽稍泛“云雾”,但很快落下,盏中露出水线,称之为“一发”。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