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福先寺里的译经人(传奇高僧一行)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11/7 11:00:33 来源:洛阳市旅游局 点击次数:
张遂不愿与武三思为伍,决定躲起来。正好普寂禅师在中岳嵩山讲法,张遂一听便被深深打动了。他拜普寂为师,在嵩山剃度出家,法名一行。
普寂是神秀的衣钵传人。神秀是北宗禅的创始人,90多岁时被武则天请到洛阳,备受礼遇。公元706年,被誉为“两京法主,三帝门师”的神秀圆寂。普寂在嵩山继续弘法,一行出家时,北宗禅在洛阳盛极一时。
2 “声振遐迩”的一行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一行即使躲进嵩山参禅,也掩盖不住自身的光芒。
唐人郑处诲在《明皇杂录·补遗》中,记录了这么一个故事:
一次,普寂在嵩山举办法会,方圆数百里的僧人来了千余名。嵩山隐士卢鸿很有才学,普寂请他为法会写导文。
法会开始前,卢鸿对普寂说:“我的导文很长,语法较怪,用字也生僻。你选个聪明的僧人,我先给他讲解一下。”普寂回头叫一行,一行面带微笑,展开导文浏览一遍就放下了。卢鸿觉得一行不靠谱儿,在心里暗暗责怪他。
法会开始后,一行出场,大声流利地背诵导文,竟“一无遗忘”。卢鸿惊呆了,久久回不过神来。他深知这名僧人不简单,就劝普寂说:“这个人不是你能教导的,你应该让他四处游学以成大器。”
普寂同意了,一行开始外出游学。他除了学佛法,还研究算学和历法,很快就“声振遐迩”,朝野知道他的人越来越多。
公元710年,唐睿宗李旦登基,给在洛阳当东都留守的韦安石下令,让他征召一行入朝。一行称病推辞,然后继续徒步外出游学。
到唐玄宗时,一行的族叔张洽在朝中任礼部郎中。于是,玄宗让张洽出面请一行,一行终于来了。
初次见面,玄宗问一行:“卿有何能?”一行答:“唯善记览。”
他的记性到底有多好?玄宗想检验一下,就让人去取宫女的户籍名册。一行看了一遍就开始背,仿佛早已读熟了一般。玄宗听着听着,不觉走下御榻,称一行为圣人,两个人的关系也近了许多。
后来,玄宗给一行布置了重要任务,就是协助印度高僧善无畏译《大日经》,译经地点在洛阳大福先寺。
3 大福先寺里奉诏译经
今天的大福先寺位于瀍河区唐寺门村,坐南朝北。在门前不显眼的地方,立着“唐寺门遗址”碑。
上周六下午,我到这里的时候,寺里的人有事外出了。家在附近的村民张素霞说,每逢农历初一、十五,来烧香的人很多,她经常去寺里帮忙。“有时会见到日本人,听说唐代的时候这座寺庙很有名。”她说。
确实,唐时的大福先寺太辉煌了,有那么多高僧在这里修行、讲法,更多的是译经。在这些高僧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当数善无畏和他的高足一行。
唐玄宗开元年间,善无畏、金刚智和不空先后从印度来到中国,人称“开元三大士”,创立了密宗。密宗有两部根本经典,分别是《大日经》和《金刚顶经》,其中《大日经》的翻译,就是善无畏和一行在大福先寺完成的。
“我们说的《大日经》,就是《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毗卢遮那’就是‘太阳’的意思。”洛阳白马寺佛教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徐金星说,公元724年前后,善无畏口述、一行执笔译完《大日经》后,身为本土高僧的一行又撰写了《大日经疏》,对密宗教义进行阐述。
后来,密宗传到日本,发展成东密真言宗,善无畏和一行也受到日本僧众的顶礼膜拜。公元735年,99岁的善无畏在洛阳圆寂,建塔葬于龙门广化寺。因此,无论是在大福先寺还是广化寺,人们都不时能看到日本僧人参观朝拜的身影。
不过,今日的大福先寺已非唐时模样。相传它最早由武则天创建,原址在塔湾村内的“唐寺崖”处,寺内有塔,高耸入云。明天启年间,洛河水泛滥,寺庙被冲毁,人们只好将它北移数里重建,改称古唐寺,唐寺门村便由此得名。
“现在的大福先寺是20多年前重修的,有四重大殿,看着挺不错。”张素霞说。
[1][2]
(作者:张广英 责任编辑:12301-3)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