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曹魏故都话三国:诸葛亮在战略上的六次失误
曹魏故都话三国:诸葛亮在战略上的六次失误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10/31 15:14:52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在《三国演义》这部大书中,富有智慧的人物,就像一座金字塔,而诸葛亮可以说就是这座塔的宝顶。也不知道从何时起,诸葛亮的名字成了“聪明智慧”的代名词,但料事如神的诸葛亮,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他所辅佐的刘备的事业实在算不得成功。如果将这些归咎于天命,那不过是托词。事在人为,在很大程度上,起决定因素的是人,人在战略战术上的作为是决定事业成败的关键。诸葛亮的一生中,无论在军事、政治还是外交方面,时时处处无不显示出他那神鬼莫测的智慧。正是这些战术上的成功,掩盖了他一生无数次的败绩。后世的读者往往被他所表现出的高超智慧所折服,而往往将刘备这一政治集团的每一次挫折或失败的原因归咎于敌方或者他人。于是乎,诸葛亮就这样成了后世人心目中智慧的化身,甚至是智慧之神。但是,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刘备这一政治集团之所以完不成兴复汉室的大业,最终以败亡告终,与作为刘备的军师或者丞相的诸葛亮在战略决策上的一再失误,实在有太大的关系。
    纵观诸葛亮一生,在战略上起码有以下六大失误:
    第一大战略失误,是所谓的“茅庐对策”。这一对策主要包含以下三点:一是“三分天下”;二是“联吴抗曹”;三是“兵分两路”进攻曹魏。
    先说“三分天下”。诸葛亮准备出山时,在躬耕地南阳的茅庐中与刘备分析天下大势,曾定下“三分天下”之大计。这是最初为刘备制定的最大的战略决策。诸葛亮分析当时天下大势:曹操占据中原,孙权保右江东,刘备都奈何不得他们。要争地盘,只有刘表的荆州和刘璋的益州可以拿得下。诸葛亮正是以此为根据,设想占据荆州和益州之后,形成“三分天下”的鼎足之势,而最终如何“一统天下”、“兴复汉室”?却并没有根本上的考虑。正所谓想不到就做不到,因此,刘备军团最后只能偏安一隅,建立一个三国时期最弱小的“蜀国”。
    次说“联吴抗曹”。因为这是最初的对策,所以也就具有最根本的战略决策性质。它使诸葛亮在以后的几十年中,始终不渝的按照“联吴抗曹”这一战略决策行事,一味强调东吴“可用为援而不可图”,始终把东吴当成“盟友”。结果怎么样呢?关羽、刘备先后都栽在了东吴这个“盟友”手里,“盟友”实际上成了最大的敌人。“抗曹”的战略固然没错,但到了不可“抗”的时候,诸葛亮还要六出祁山,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不仅耗尽国力民财,也累死了他自己,单单落了一个忠君报国的美名而已。
    再次来看“兵分两路”的问题。在茅庐对策中,诸葛亮所设想的兴复汉室的大战略,就是在占据西川之后,“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也就是说将战略进攻的设想定为:一路由一员上将守荆州,进而攻宛、洛;另一路由刘备率大军出秦川,进而攻取中原。这实在是最大的失策。荆襄一带,实是曹操、孙权与刘备争夺的焦点所在,是真正的前沿阵地,怎么可以只用一员上将守荆州、攻宛、洛?一名什么样的“上将”能担当得起如此大任?后来,诸葛亮果然这样安排关羽守荆州,其结果自然是荆州失守、关羽败亡。关羽一死,刘备“出秦川”的计划也就改变为“踏平东吴”,诸葛亮茅庐对策的战略构想也就全部泡汤,所谓“兴复汉室”也只能化为泡影了。
    从当时的军事形势来看,刘备占据西川后,“三分天下”的格局已经形成。如果刘备将进攻路线主要放在诸葛亮所说的西线,即“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实际上等于是从正面躲避来自东吴和曹魏的压力。从地理形势上看,这等于将已经到手的荆襄乃至长沙等广大地区拱手送给东吴或者曹魏。而益州与曹魏所占有的秦川之间,有秦岭阻隔,其地势对于蜀汉和曹魏来说都是易守难攻。诸葛亮把这里作为进攻曹魏的军事线路,根本就没有取胜的可能。况且,秦川一带远离曹魏的政治军事中心,即使蜀汉在局部取得胜利也不会对曹魏产生多大影响。后来诸葛亮六出祁山的事实是,他始终连长安城的影子都看不到,更不要说进兵中原了。
    如果当时在战略上,不是兵分两路,而是把西川作为财力物力兵员供应的大后方,刘备和诸葛亮亲率精兵强将首先占据荆襄作为军事大本营,再集中精力把势力扩大到长江中游的广大地区,然后再图实现“兴复汉室”的大业,则陈寿的《三国志》会不会是另一种写法?
    第二大战略失误,是赤壁之战中,诸葛亮巧妙夺得荆州等地,为刘备争得了地盘,但不该在东吴派鲁肃前来索要荆州时,用了一个“借”字。你诸葛亮是联吴抗曹,赤壁之战中你是出了力的,曹操战败逃回中原,是你用兵夺得荆州之地,而不是周瑜取了荆州让你来“借住”。况且,荆州本来就不是东吴的地盘,那是汉朝的荆州,正所谓“汉家天下人人有份”。你自己争来的城池,怎用得上一个“借”字?曹操不南下,那荆州是刘表父子的荆州,与东吴也没有关系。如何能因为东吴在赤壁打败了曹操,就把荆州当作胜利的果实收在囊中了?他东吴胜了曹操,并没有占据荆州啊!从何处用得上这个“借”字?也许有人会说,因为刘备势力不抵东吴,诸葛亮用一个“借”字作为缓兵之计。但实际情况未必如此。试看当年的孙坚,堪称世之大英雄吧,他要攻打荆州,居然败在刘表手下。而刘表在曹操看来,不过如“豕犬”而已。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东吴兵将虽众,但只习于水战,陆战则无优势。孙权不比孙坚厉害到哪里去,而刘备却不知道要比刘表强多少倍。怎么会担心守不住荆州?事实上,诸葛亮后来同周瑜争夺荆州而气死周瑜,不正说明了这一点?可是,这一个要命的“借”字,使东吴咬定了一个字要你“还”!为了荆州,虽然诸葛亮在战术上打了几个漂亮仗。可待到后来关羽驻守荆州,还是挡不住吕蒙来偷城,致使关羽身首异地。关羽之死,等于蜀汉栋梁催折,进而导致刘备彝陵之败,蜀汉王朝这座大厦基本上也就算是坍塌了。
如果诸葛亮夺得荆州后,决不用这个“借”字,而采取措施坚守荆州,在此基础上取长沙、零陵等地扩大地盘,以壮大势力,再西取巴蜀之地,占据整个长江中上游广大地区,三分天下的局势也就基本形成,如此即可立于不败之地,三国的实力对比也许就是另一番景象了。
    第三大战略失误,是刘备率大军入川取代刘璋占领巴蜀之地后,根本就不应当只叫关羽一人去守荆州,而你诸葛亮和刘备却都住在成都。以当时的形势,荆襄之地面对东吴和曹魏,才是真正的战争前沿所在。可以设想,如果当时刘备占据巴蜀之地以后,留下几个忠诚可靠的文臣武将控制局势,将巴蜀之地作为大后方,刘备、诸葛亮率大军回师荆襄,把这里作为军事前沿,伺机再向东、向北发展,则一定会有好戏在后边。关云长虽是名将,毕竟是勇力有余而韬略不足,再加上其傲视群雄、刚愎自用的性格,手下即无像样的战将,也没有说得过去的谋士,怎可以独当两面而不败?俗语说“关云长大意失荆州”,实在是冤枉了他,在当时的情势之下,他一个武将,面对曹操和孙权两大强敌,即使不“大意”,又能支撑多久?
    第四大战略失误,是彝陵之战时诸葛亮没有随刘备出征。关羽死后,刘备为了给结拜兄弟报仇,决意攻打东吴。诸葛亮坚决反对却无法阻止。既然无法阻止,刘备率蜀中七十五万大军沿长江东下攻打东吴时,你诸葛亮作为丞相,为什么不可以及时改变自己的意志,随刘备一起出征,去争取打赢这关键的一仗,或者说既是不为打赢,也要争取把损失降到最低程度?结果是,你这个充满智慧的丞相不去,让刘备贸然出兵,致使七十五万大军葬身火海,刘备也羞愤而死于白帝城。你诸葛亮如果随刘备出征,还会是这样的结局?
    第五大战略失误,是所谓的“七擒孟获”。孟获之辈乃南蛮而已,教化未及,智力低下,你不“擒”他,只要稍加防范,他也骚扰你不到哪里去。所以,当诸葛亮南征孟获时,有个谏议大夫叫王连的,就曾进谏说:“南方不毛之地,瘴疫之乡,丞相秉钧衡之重任,而自远征,非所宜也。且雍凯(建宁太守,连结孟获造反者)乃癣疥之疾,丞相只须遣一大将讨之,必然成功。”这个谏议大夫说的一点也没错。刘璋治蜀时,没有把孟获当回事,孟获也没有成为多大的祸害。何必要你费那么大劲儿去“七擒七纵”?用牛刀杀鸡,还烧了他三万藤甲兵,愧疚得你自己都说要“折寿”。当时的天下,大敌不是孟获,而是曹魏和孙吴,你在南蛮子那里折腾个什么劲儿?
    第六大战略失误,就是所谓的“六出祁山”。就兴复汉室的大计而言,若是刘、关、张三兄弟不死,北伐曹魏,也许还有戏。但北伐的路线,如果是出祁山向北,那也是个错误。不从荆襄一带站稳脚跟去争中原,进而争天下,而要自汉中穿越秦岭去讨伐曹魏,基本上也只能是向“不可能”挑战。更何况刘、关、张死后,刘禅暗愚,国势日衰,兵弱将寡,如何再有北伐的力量?看看诸葛亮“六出祁山”六次退兵的原因就会知道了。诸葛亮第一次退兵,是因为“马谡失街亭”;第二次退兵就完全是因为“粮草不济”;第三次是因诸葛亮生病而退回汉中;第四次是因为后主刘禅听信谗言,说诸葛亮“拥兵自重”而召他回来;第五次则是老臣李严谎称东吴要兴兵入川,实际上仍是因为粮草不济,才谎报军情;第六次更不待言,只能是诸葛亮“死而后已”了。看看这些原因,就会知道,这仗无法打赢,汉室无法兴复。“六出祁山”的前两次都是调动三十万大军出征,第三次动用十万大军,第四、五次是动用二十万大军驻扎汉中分作两拨,以百日为期轮番出战。第六次更调动三十四万大军。一次次劳师动众,一次次无功而返。让多少蜀汉百姓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诸葛亮自己也知道打不赢,只不过是不愿意“坐而待亡”,可曾想到老百姓的“命”也是“命”?话又说回来,对于当时的诸葛亮来说,伐魏是为了什么?不伐魏还能干什么?只有请尊敬的读者来作答了。
    由此可见,蜀汉成败是天命使然,还是人事未尽?
    老杜有诗云:“诸葛大名垂宇宙,万古凌霄一羽毛”。这篇小文决无意损毁也必不能对孔明先生的大名有丝毫毁损,所论也未必确当。只是想说,他在战术上胜算多多,在战略上却失算不少。而战略上的决策关系到事业的成败,战术上的成败只涉及一城一地的得失。孰重孰轻?尊敬的读者倘能因此而有所思索,则拙文或不为妄作矣。
(作者:许昌市旅游局 责任编辑:笑宇)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