卮(zhī),古代盛酒的器皿。“漏卮”,有漏洞的酒器,本文用的是其比喻义,是说王肃喜欢喝茶,他就像一个有漏洞的茶壶,怎么盛都盛不满。
王肃,北魏尚书令,学识渊博,曾做过南齐的秘书丞,太和十八年背叛南齐归顺北魏。当时北魏孝文帝正在营建新都洛阳,很多典章制度都需要制定,王肃提出了许多合理化建议,深得孝文帝器重。
王肃在治国理政方面多有贡献,但今天咱们不讲这些,只就“漏卮”的话题,讲一些他的逸事。
王肃刚到北魏时,还保留着南方人的生活习惯,不吃羊肉和酪浆,常常用鲫鱼羹下饭,渴了就喝茶。相传,他一次能喝一斗茶,于是有了“漏卮”的绰号。
入乡就得随俗。几年后,王肃吃起羊肉和酪浆来津津有味,孝文帝感到奇怪,一次在宴会上对王肃说:“你比较一下羊肉跟鱼羹、酪浆和茶水的不同。”
王肃的回答很精彩:“陆地上产的,数羊最好;水里产的,鱼是第一。它们都是好东西,只是人们的爱好不同罢了。在味道上,它们有优劣之分:羊好比齐、鲁大邦,鱼好比邾(zhū)、莒(jǔ)小国,至于茶,只配做酪浆的奴才。”
他这是在拍孝文帝的马屁,说孝文帝是酪浆,他是茶。
王肃学问大、能力强,对爱情却不专一。
在江南的时候,王肃娶姓谢的女子为妻,叛逃到北魏后,又娶了陈留长公主为妻。
谢氏听说后,写了一首五言诗寄给王肃:“本为箔上蚕,今作机上丝。得路逐胜去,颇忆缠绵时。”她很怀念当初两个人一起度过的缠绵日子。
霸气的公主替王肃回了信:“针是贯线物,目中恒任丝。得帛缝新去,何能纳故时。”公主告诉谢氏,王肃这根“针”,得到布帛就该去缝新衣,哪能去补旧装呢?
谢氏无可奈何,王肃羞愧难当。于是,王肃出资在洛阳延贤里建了一座正觉寺,让谢氏居住。
有关时光旅行的故事,总能引发人们津…[详情]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