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墨客好风雅。他们一过手,小小砚台就跟凤凰、清风扯上了关系,美其名曰风字砚、凤字砚。
本来,人们管这种砚台叫箕形砚,因其形状甚似农民筛麦用的簸箕:前低后高,前深后浅,砚斗着地,易贮墨汁,砚口平滑,便于顺笔。
洛阳华夏文房文化博物馆馆长王甲申说,箕形砚始于晋代,盛于唐代,是古代传统砚式的典型代表。
北宋书法家米芾见它上窄下宽,形似“凤”字,就在《砚史》中说,箕形砚“有如凤字两足者,独此甚多,所谓凤凰池也”。
凤凰自然比簸箕高雅脱俗。文人不干农活,对簸箕大概没啥感觉。
“风”与“凤”字形相似,也有人称此砚为风字砚。
唐代的箕形砚多有双足。明清时,砚足少见,砚多为平底。
洛阳华夏文房文化博物馆的箕形砚多是唐代端砚。端砚是“四大名砚”之一,石质坚实、润滑、细腻,研墨不滞,稀缺名贵。
《砚谱·右军风字砚》里说,晋代书法家王羲之的后人拿了一方风字砚,该砚“大尺余,色正赤,用之不减端石”,说是王羲之用过的。买家二话不说掏出两万钱拿下,足见其珍贵。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