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折不弯的陈志魁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8/15 10:05:44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陈志魁是程万琳的徒弟,也是杞县人,大约生于1893年,年轻的时候跟着程万琳学习河南坠子。早年的河南坠子被称为“文明坠子”,用坠胡伴奏,杞县百姓称之为“唱玩会”,喊业余艺人为“站板凳头的”。少年陈志魁跟着师父走村串会,挨户唱,换来一些食物或些许钱财。冬季农闲的时候在牛屋、场院、学校操场,春秋季节一般在街巷。我在20世纪80年代的豫东乡村还见过这样的场景:十字街的书场上放置一张小桌子,桌子上有一面小皮鼓,桌后方有一板凳,多是一位琴师拉着坠胡、踏着脚梆,说唱者左手握简板、右手执桴击鼓,当然,还有醒木,说到关键之时拍击桌面,振奋听众精神。乡村书场的听众围在书桌的前左右三方,有时候背面也有人,小孩则蹲在桌子旁边,大人或席地而坐,或搬个马扎,或坐长凳,或站在外围安静听书。这,也是多年不见的场景了。
100年前一定也是这样吧。少年陈志魁在乡村演出,演出开始的时候,所有的乐器齐奏,皮鼓紧催,简板嗒嗒响,脚梆与简板合拍,弦子紧拉。程万琳曾经教诲陈志魁说这叫闹台,使听众精神振奋,注意力高度集中,还没到达的听众慌忙赶来。紧张、热烈的闹台器乐中,快板突然转为慢板,听众开始屏息凝神了。一般情况下,陈志魁会先唱四句诗:“隋朝末年天下荒,狼烟四起动刀枪。英雄纷纷无定主,黎民百姓不安康。”接着再来一段滚口白:“四句上场诗念过,内有半部古段相随。各位老少都请到,您听俺破喉咙哑嗓慢慢道来一回——”说到“一回”,这个“回”字可是万里长城万里长,长长的拖腔长过长江,长江后浪推前浪,声音由高到低,最后只剩下一丝微弱的鼻音。就这样,好戏马上开场。
出师后的陈志魁曾先后在开封南关纪念塔附近的开封市公园、大相国寺八角殿前书棚和西偏院顺兴书场等处演唱,有时也应邀到开封周围乡村演唱。他为人耿直,宁折不弯,待人处事不卑不亢。虽为江湖艺人,却无江湖习气。他从来不与人拉拉扯扯、吹吹捧捧。请他出棚演出必须车接车送,否则就不去。有人说他架子大,他说:“自尊自重必不可少,江湖艺人,先是自己看得起自己,别人才会尊重你,否则别人就更看不起你这个说书的了。”
扎实的基本功加上名师教授,每当他在大相国寺演唱坠子书,都会被围得里三层外三层,水泄不通。他台风稳重、潇洒大方、讲究仪表,听众说他唱书倒更像教书先生讲课,很有韵味,很耐听,也喜欢听。陈志魁唱书口齿利索、吐字清楚、嗓音洪亮,每说到“金殿”“帅帐”“府衙”“大堂”之类的情节时,他都能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他本人也显得十分气派,听众都称他为“二县长”。
他不但唱功好,话白、做派也很出色。善于刻画人物,一惊一乍,吹须瞪眼,感情逼真,他表演的“人喊马嘶”场面堪称一绝。据传,他学的马叫能引起马群嘶鸣。开封老听众中流传两句顺口溜儿:“陈志魁的好马叫,刘世禄的好肉炮(学炮响十分逼真)。”他平生掌握大书几十部、小段近百个,拿手书目有:《刘墉下南京》《五虎平西》《铡郭槐》等(参阅《杞县曲艺志》)。
陈志魁曾在大相国寺顺兴书场连续说书14年从不换场,是开封听众非常喜爱的艺人。他在开封沦陷前长期担任开封“长春会”副会长。1938年6月,日本攻占开封后,他立志不给日本人表演坠子书,返回杞县老家,可惜当时杞县也是沦陷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1939年,他在家抑郁而终,年仅46岁。
(作者:刘海永 责任编辑:陈艳华)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