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舌尖的曼舞
舌尖的曼舞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8/15 10:07:14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张仪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张仪是魏国大梁人,死后也葬在了大梁。当然也有人说他是山西人。其实这和是大梁人并不矛盾,因为魏国的都城就是从山西搬到大梁的。

        张仪墓就在开封市区东北7公里新曹门遗址旁边的宴台河村,在这个村的南北街的中段西侧。张仪墓原来是一座长方形的高台,土质非常坚硬,由于常年被人挖土,竟然成了凹坑。1994年,开封市有关部门重新整修了张仪墓,并立有《整修张仪墓碑记》石碑。

        张仪墓呈长方形,像个砚台,所以附近的村落(原为张仪后代守墓所居)就名“砚台”。在这座墓南边3公里处还有一座形似砚台的张耳墓,所以,张耳墓被称为南砚台,张仪墓被称为北砚台。

        张仪很爱学习,年轻时为了学习,也为了生活,就替人家抄书。遇到清词丽句,就偷偷地写在手上或腿上,晚上到家以后,就把竹子折断,把这些字刻在上边。那时候,没有纸,一般人写字又用不起帛,所以,张仪只好用竹子。成语“张仪折竹”就是这么来的。

        张仪的师父据说是著名的鬼谷子。听听这名字,就知道这老师有名师范儿。方今之世,谁敢在自己的名字里加个“鬼”字?张仪学完了本事,就自己到外面发展业务了。他学的是纵横之术,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外交专业。他凭着一张利口,在诸侯间来回穿梭。他陪着楚国的国相一起饮宴,在吃喝的过程中,楚相有一块玉璧丢了。门客觉得席上都是自己人,就将张仪作为重点怀疑对象。理由很简单,张仪比较穷,人穷志短,马瘦毛长,出了盗窃案,穷人肯定被作为嫌疑犯。

        张仪被抓了起来,拷问了好长时间,也没有什么结果,于是此事便不了了之。

        回到家中,他妻子也没给他好脸色,嫌他赚不了钱,还自找倒霉。张仪张开嘴,让老婆看看,问他的舌头还有没有。老婆说有。张仪说,只要有舌头,就不怕没饭吃。

        有的人靠颜值吃饭,有的人靠才华吃饭,人家张仪,靠的是舌尖的曼舞。有句歇后语叫歪嘴骡子卖个驴价钱,吃嘴上的亏了。人家张仪正相反,是歪嘴驴卖个骡子价钱,赚嘴上的便宜了。

        张仪在别处混不开,就到了秦国。公元前328年,秦惠文君派遣公子华和张仪去攻打魏国的蒲阳,结果占领了蒲阳。张仪没有让秦国乘胜追击,反而劝秦惠文君把蒲阳再还给魏国。不但如此,还让秦国把公子繇派到魏国做人质,以显示秦国和魏国友好的诚意。张仪这个奇葩的建议把秦惠文君搞蒙了,不知道他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张仪对秦惠文君说,他很了解魏王的脾气,魏王见秦国如此宽容大度,肯定会有所表示的。果然,魏王激动之下,竟然把上郡十五县和少梁给了秦国。秦惠文君见张仪如此料事如神,就让张仪做了秦国最大的官——相。

        公元前322年 ,张仪凭着三寸不烂之舌回到魏国就业,一就业就做了相,实在令人瞠目结舌。可能魏王很重资历,见张仪在秦国做过相,让他到魏国做个小官,好像不是很合适。其实张仪是秦国的卧底,到魏国来就是为了促进秦魏联合。张仪的打算是让魏国做个臣服秦国的榜样,让别的国家照葫芦画瓢。想不到魏惠王不给张仪面子,也许他看透了张仪这小子就是秦国的代言人,也许他当初让张仪当相就是迫不得已。秦惠王见文攻不行,就直接来武的,直接出兵攻占了魏国的曲沃、平周,同时又给张仪送来了更多的工作经费。

        公元前319年,魏惠王升了天,即位的是魏襄王。魏襄王也不给张仪面子,秦国就继续攻打魏国。魏国不用说又败了。

        公元前318年,韩国、赵国、魏国、燕国、齐国,再加上匈奴人,六国联军一起攻打秦国。想不到秦国竟然大胜。这下,各国诸侯都很害怕,从心底里服了秦国 。

        见时机一到,公元前317年,张仪又一次劝说魏襄王臣服于秦国 。为形势所迫,魏惠王答应了。张仪完成了卧底任务,风风光光回到秦国,重新出任秦国国相。 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派遣张仪、司马错打着救援苴国和巴国的旗号,趁机占领了蜀国和巴国。秦国在此设立巴郡、蜀郡和汉中郡。
(作者:赵国栋 责任编辑:陈艳华)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