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县在西周时期为共国所在地,文献中称‘共地’。《史记·周本纪·正义》引鲁连予云:‘卫州共城县本周伯之国也。’《水经注》曰:‘共和之故国。’考古发现共国故城至今仍保存在辉县市城南。”谈及共工故里,首都师范大学教授袁广阔毫不含糊地给出了答案。 辉县与共地、共工的关系。 古代文献中有辉县与洪水和共工氏的记述。《汉书·地理志》“河内郡共县”条下班固自注“故国”,《庄子·让王》称为“共首”,《荀子·儒效》记作“共头”,即今天的河南省辉县市。“古代文献中直接记述共地洪水的不多,但记述共工与洪水关系的却很多,如《左传·昭公十七年》:‘共工氏以水纪,故以水师而水名。’《淮南子·本经训》载:‘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共工氏所处的时代大约在氏族社会末期,他的名字多与大禹的父亲鲧联系在一起,而且同鲧一样也曾有过治水的经历。”袁广阔教授说,“徐旭生先生不仅认为‘共地’是共和伯之故国,而且还是中国氏族社会末期共工氏族所居住的地方。那么,辉县孟庄发现的氏族社会末期(考古学上称作龙山文化末期)的主要洪水遗迹就大抵相当于共工治水时期。”
辉县地区存在着一个强大的古文化系统。 辉县处于太行山以南、古黄河以北,这里是太行山的一道泉水溢出带,资源丰富,土地肥沃,十分适宜史前人类生存。考古调查发现,在卫河中上游地区分布着较为密集的龙山文化遗址群,已发掘的遗址有新乡洛丝潭、获嘉李大召、辉县孟庄、武陟大司马、修武义井等。通过对这些遗址的考古发掘资料进行分析,可知该地区文化脉络清晰,文化传统延续不断,从新石器时代中期到夏商时期,该地区先后分布有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二里岗文化、殷墟文化等,是华夏文明起源与形成的重要区域之一。
聚落内部结构发生明显变化。 龙山文化时期是华夏文明与早期国家形成的关键阶段,这种现象在考古学上的反映就是聚落内部结构的重大变化。从已有的考古资料分析,龙山文化早期到中期,辉县地区聚落内部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 第一,仰韶文化晚期房屋和墓葬有规律分布的格局被打破,人们居住的房屋开始分散分布。家庭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独立性可能也有所增强。这一时期的社会成员间出现了明显的等级分化,出现非正常死亡现象,孟庄遗址灰坑内发现有不少人骨。 第二,广泛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如东部山东的文化因素,西部山西庙底沟二期的文化因素。器物中斝个体较小,夹砂罐流行附加堆纹,空三足器大量出现。 第三,城址开始出现。目前,该地区共发现龙山文化城址3处,即辉县孟庄、博爱西金城、温县徐堡。孟庄龙山城址位于孟庄遗址西北部。东城墙保存较好,长约375米,正中还发现了城门。残存北墙长约260米,复原长度为340米左右,西墙长约330米,南墙在上个世纪70年代平整土地时被全部平去,仅存南城河。整个城址的平面形状呈梯形。徐堡城址位于焦作市南约30公里的温县武德镇徐堡村东,沁河南岸,位于遗址的中北部,平面形状呈不规则圆角长方形,整个城址现存面积约20万平方米。博爱西金城城墙处于地表1.5米以下,高2米~3米。城址的平面形状大致呈圆角长方形,面积25.8万平方米,含城墙面积达30.8万平方米。城墙为生土和细沙土、淤土夯筑而成。西墙和南墙中部有中断迹象,可能为城门所在。北、东、南三面城墙外侧发现有小河或排水沟环绕形成的防御壕沟。
龙山文化早中期处于夏王朝建立的前夜,即氏族社会末期,与文献记载的共工氏所处年代吻合。这一时期,城址开始出现,目前在该地区发现的城址有3处,实际上更多。孟庄、西金城与徐堡龙山城相距不远,表明这里龙山城址较为密集。从大规模城址为代表的大型集体性建筑的营建来看,大规模劳力的组织和管理意味着该地区聚落群真正联合起来,聚落功能进一步复杂化,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正处于剧烈转变的阶段。
辉县地区是古代文献中共工氏的主要活动区域,共工在此治理洪水。虽然没有治理成功,但为大禹治水积累了经验和教训。通过治理洪水,社会组织和管理能力得到加强和集中,进而使得王权进一步巩固,由此导致了早期国家的产生。“由此可见,辉县地区也是华夏文明与我国早期国家形成的重要区域。商代晚期,辉县属于王畿区域,商王经常到此活动,并在甲骨文中留下了很多记载。西周时期,辉县是共国所在地,称为‘共国故地’。西周晚期的共伯和曾经执掌西周王室政权,史称‘共和行政’,为周王室的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袁广阔教授高度评价道,“总之,辉县地区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既是共工氏的故墟,在华夏文明与早期国家形成阶段扮演了重要角色,又是商周时期的共地,书写了商周文明的动人篇章。”
有关时光旅行的故事,总能引发人们津…[详情]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