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室风筝:精巧手艺 放飞快乐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8/15 9:40:08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代高鼎的一首诗,描述了春日放风筝的情景。这样的景象在春天古城开封的很多个开阔地,都是我们常见的。
喜欢放风筝的开封人,都对开封一位老人的名字不陌生,他叫宋天亨,他以自己精巧而高超的手艺,做出了各式各样漂亮的风筝。在开封春天的天空,他的风筝曾经飘飞成一道美丽的风景。宋室风筝于2015年9月被评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8月2日,在北郊私访院村的一个小院,记者慕名采访了宋天亨老人。
宋天亨今年67岁,由于眼疾越来越严重,他的视力已经十分微弱。他老伴说,记者站在他面前,他只能在极窄的视野里模模糊糊看到一个轮廓。宋天亨家中的墙壁上挂着不少风筝,这些风筝都很精美,各种会飞翔的鸟类、昆虫类等造型的风筝栩栩如生。
宋天亨的女儿宋长虹传承了父亲的手艺,她和父亲一起跟记者讲述起宋家几代人制作风筝的故事,故事里满是认真、执著。
“开封人把风筝叫‘毫’(音,下同),开封人放‘毫’不光在春天,只要有风,天气不热不冷,便会有人放‘毫’、斗‘毫’。”宋天亨说,他小时候,见过很多次斗“毫”。有时候他们会在风筝上绑一个小铁钩,放高以后去钩别人的风筝,直到把别人的风筝钩坏,失去平衡掉下来。总之,要想尽一切办法让对方的“毫”从天上掉下来。“这比的就是谁的‘毫’大、谁的线粗、谁的力气足。也有人会在龙风筝的口中放硫黄或者花炮,等到风筝飞到一定高度时,龙嘴里就会冒出黄烟或火光,特别有意思。”宋天亨说。
宋天亨告诉记者,他家以前条件差,他曾祖父过去靠糊点心盒、扎顶棚(房子天花板)、扎社火(亡故人的祭品)为生,并不是专门做风筝的。可是社火里面包括风筝,因此扎风筝对他家来说并不是难事。他小时候经常跟着爷爷一起去点心店送盒子,还跟着家里的大人一起去集市上销售风筝。“当时的瓦片风筝只卖几厘钱一个,好一点的有蝌蚪风筝,或者七星、八卦、单脚燕、双脚燕这些简单的花样。”宋天亨说。
宋天亨小时候虽然文化课不是很好,可是他有美术方面的天分。“我父亲做风筝时,我经常在一旁帮忙往风筝上画画,父亲经常夸我画得好。因为我排行老二,所以他常说,‘二孩儿将来饿不死’。”如今宋天亨虽然几乎失去了视力,但是他很乐观,谈起这些往事时,依旧乐呵呵地笑着。
宋天亨长大后进工厂当了工人,这时候,他家里已经不再制作、销售风筝和纸盒子。但是每年春天,他都会扎几架风筝,带着孩子一起放。宋天亨说,他做的风筝不仅好看,还好起飞,所以放风筝的时候总有人问他,这风筝是在哪儿买的,他说是自己扎的。这时候他还没想到卖风筝。
后来,为生活所迫的宋天亨不得不操持起祖业。
“当时我们两口子都在厂里,每个月要给母亲生活费,再加上两个孩子的花销,一个月就几十块钱的工资,日子过得很紧张。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末,厂里连几十块钱的工资也发不下来了,这时候想到在家扎风筝挣钱。”宋天亨说。
宋天亨又开始卖风筝的那年春天,开封市好多学校、单位都组织了放风筝比赛,可是市面上很少有人卖风筝,宋天亨扎了100多架,全部卖完。随后,他每年扎500多架,在3月之前就全部卖光,有时甚至要提前一年预约排号才能买到风筝。“当时,我家院子里都是来买风筝的人,把俺家的门都挤坏了。”宋天亨说。
宋天亨和他扎的风筝在开封越来越有名气。
“因为姓宋,又是在家做风筝、在家卖风筝,所以我家扎的风筝就起了个名字,叫宋室风筝。”宋长虹告诉记者。
宋室风筝,这个响当当的名字被好多人记住了,还被外边关注上了。1995年,宋天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命名为“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
自己扎风筝、自己往风筝上画画,这个手艺,宋天亨玩得越来越精熟。宋天亨说,最忙的时候,家里的兄弟姐妹都要过来帮忙。为了让风筝更结实, 宋天亨把纸质风筝纸改为绢的,他一笔一笔往风筝上画图案。“我以前学过的写意花鸟画本事全都使到风筝上了。”宋天亨说,“我经常看央视的《动物世界》,观察动物怎样运动,比如老鹰、仙鹤的翅膀,它们在飞翔时是呈波浪式运动的。”
宋长虹告诉记者,为了让风筝便于携带,父亲琢磨着把风筝做成可以拆开组装的。“你看这个老鹰风筝,很好拆开,也很好组装起来。”宋长虹指着墙上挂着的一架风筝说。
“我爸爸很自信,他告诉来买风筝的人,他做的风筝从来没有飞不起来的。只要有风,他都能找出适合风力大小的风筝让它飞上天。”宋长虹很自豪地告诉记者,“爸爸跟买风筝的人说,如果他做的风筝飞不起来,他就一把火把所有风筝都烧了,从此不再做风筝。”
正所谓艺高人胆大,宋天亨做出来的风筝还真的没有一个飞不起来的。
宋天亨的眼疾越来越严重,被医生诊断为双眼视网膜变性、白内障等,做风筝越来越困难。1999年,他的眼睛已经不舒服,那是他最后一年卖风筝。但是他扎风筝的手艺没有失传,他女儿宋长虹每天耳濡目染,而且经常动手帮他做,虽然技艺比不上他,但是宋长虹一直在努力。
2006年,宋天亨被评为河南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河南省首批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
社会对这些传统手艺的重视让宋天亨很激动,他琢磨着应该留下些自己有代表性的作品,于是,他又开始忙碌起来。因为视力太差,视野范围小,宋天亨刮竹篾儿只能凭感觉,往绢上画画时,他的脸几乎都贴到了桌子上。
目前,宋室风筝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宋天亨希望将来能申请国家级“非遗”项目,把扎风筝的传统技艺传承下去。
“这些年,我一直在努力继承父亲的手艺,他眼睛看不见了,但我不能让手艺失传。”宋长虹告诉记者。
(作者:张德卿 责任编辑:陈艳华)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