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坊”与“盛世清明”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7/26 9:05:11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二
对于 “清明”一词的解释,我国已故著名书画鉴定家史树青先生指出“清明非指清明这一天,而是作为太平盛世的寓意,清明即政治清明”。浙江大学邹身城教授则指出清明是“政治上的治平”,是“太平盛世”的称颂之词。展开《清明上河图》画卷,我们的确可以看到一派繁荣景象,但这种繁荣热闹的景象在画卷中是有侧重点的:画卷开始所绘的远郊驮碳队进城场面是非常冷清的;城中虽然店铺林立,却由于市民纷纷出城赶河市或上坟而相对比较冷清;最热闹繁华的是郊外的虹桥,桥上摊贩很多,出城上坟的队伍与返程者在此交汇,车水马龙。这说明张择端只是紧扣“清明去上河”这个主题描绘宋代人到汴河上观漕运风光和赶河市的热闹景象,而不是专门为歌颂市井繁荣太平而作画。我们可以理解为画家是通过“上河”的壮观场面来间接描绘盛世,但并非以盛世命题作画。如果是有意描写北宋的盛世,画家应该以城内繁华街道为中心来取材,而不是以虹桥为中心,图名应该称京城繁华图才对,因此不能直接理解为画作内容就是政治清明。在“清明上河”图名中,“清明”是指时间,而画作的主题是“上河”。画家通过树木景观和宋代人清明节去上坟和上河的活动,已经把清明节这个时间概念交代得很清楚,画卷内容也充分体现了“清明去上河”的主题,因此没必要再作其他解释。你若把“清明”称为盛世,那画中去上坟扫墓等以及与清明节紧相关联的活动又作何解释?清明以后的“上河”一词又作何解?只能叫做“盛世上河图”了。笔者以为,“盛世清明”之说,是有的学者看到画卷繁华的场景就先入为主联想到太平盛世而产生的误解。
对待《清明上河图》这幅传世名画,古今文人学者在赞赏有加的同时,往往会有意无意地为画家的创作思想升华。有的持盛世清明观点的学者认为张择端是个爱国画家,他到南宋后为激励人们的爱国热情才凭记忆画了这幅京城盛景图,让人们怀念家乡。这种推理式的发挥,就好像一个人做了好事就一定有一个英雄的思想在支配,一幅好画背后也必定有一个伟大的思想支配一样,是一种人为的升华,并无真实的依据。明代画家董其昌就是这种观点的典型代表者,他在《容台集》中评论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时说,“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皆南宋时追慕汴京景物,有西方美人之思”。董其昌认为《清明上河图》问世于杭州,是张择端在南宋追慕开封景物所绘。今人赞同此说者,亦不乏其人。而今开封清明时节典型的树木景观给出了明确答案——并非出自杭州。道理很明显,张择端若非身临其境,绝不会画出连今人都会误解的开封清明时期的树木只有柳树染绿有叶而其他阔叶树尚未长出叶子的树木景观。后人众多仿品中,几乎很少有人能准确画出开封清明时节的树木发芽生长的物候特点。《清明上河图》中的树木景观看似简单,但这种景观中其他阔叶树是处于将要发芽长叶的临界状态,过了清明三五日各种树叶就飞快长出来,原来的《清明上河图》树木景观就不复存在,所以不是亲临其境是很难准确画出这种树木景观的。因此,我们可以确定,张择端是在南宋凭记忆作画的可能性不大,这一论点也否定了张择端是南宋人的说法。
持“盛世清明”观点的学者误解在于忽视了图名本意,“清明上河”是以虹桥为中心描写的上河场面,画作的主题是“上河”,是展示的河市繁华,而非展现整个开封市貌繁华的图画。这看似简单的主题却总是被人们忽视,一些对此画研究的误解也多出于此。由于搞不清画作主题,后人所犯另一个比较大的错误就是画蛇添足。一些学者认为《清明上河图》是残卷,不应到城里赵太丞家就戛然而止,应当一直画到金明池。由此引出1994年人为地搞出一个补全卷并当作文物被故宫收藏,结果引起一场轩然大波。把“上河”(到汴河边)主题篡改为“上京”(游览全京城)主题,其实这种错误古代就有。明代的仇英仿本和清院本的《清明上河图》都是画出城市全貌,一直画到金明池,可见这种错误理解具有相当长的历史根源。仿本的作者们以为把市貌景观画得越全面、街市画得越繁荣热闹就能盖过张择端的画卷,其实反而露出仿本伪作之马脚。
综上所述,画卷中“清明”一词既非“清明坊”之意,也非“盛世清明”之意,只有时令之说“清明节”才是唯一正确答案,社会上流传的“清明三说”之谬传似当休矣。
[1][2]
(作者:郭祥 责任编辑:郭双)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