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京灯笼张:承古传世 光耀千年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7/15 9:18:55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彩灯又名花灯、灯笼等,是中国传统的民间工艺品,也是人们在喜庆节日寓意吉祥的装饰品。中国彩灯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最盛时期为唐、宋。早在北宋时期,开封元宵灯会就已闻名。宋代词人辛弃疾曾在《青玉案·元夕》中这样描述开封元宵灯会:“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而在当时,首都东京(今开封)的制灯艺人便能巧妙运用兽角、翎毛、琉璃、皮革、丝绸等,将灯制成牡丹、莲荷、曼陀罗等形状,更有车舆灯、屏风灯、佛塔灯、鬼子母灯、鲩灯、玉灯、石灯、琉璃灯、缀珠灯、羊皮灯、罗帛灯、球灯、门灯、水灯、龙灯、诗牌灯、天下太平灯、普天同庆灯、福字灯、寿字灯、梅花灯、海棠灯、孔雀灯、狮子灯、西瓜灯、葫芦灯等。北宋以后,开封制灯艺人和作坊代代相传,且在制作工艺、材料及花灯内容题材上逐步发展与创新。汴京灯笼张即是制灯艺人中的佼佼者。
制灯绝技 世代相传
汴京灯笼张始于清朝,是清朝末期艺人张泰全的绝技。张泰全,少年拜师学艺,在书画及装裱方面造诣颇深,青年时代便成为开封城内制作彩灯的能手。当时官府门前高悬的宫灯及府内悬挂的各种彩灯,大多出自张泰全之手。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开封遭黄河水患,张家迁至山东济宁谋生。张氏父子在济宁为人做彩灯、扎顶棚、裱字画,因技艺精良,不仅生活无虑,后来还成为河东河道总督府的附属“活户”(为官府服务,由官府使用的工艺匠人)。同治八年(1869年),张氏父子随河东河道总督苏廷魁返回开封,在理事厅街西口路北创建敬文斋装裱店,随即参与河东河道总督府在北三圣庙街新建行台的装饰、布置。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自西安启程,回京途中抵达开封,并入住开封行宫。河南巡抚松寿等地方官吏为取悦慈禧,事前对行宫进行了大规模的修葺。受官府指派,汴京灯笼张第四代传人张弘率工匠装修、布置行宫。张弘之子嘉献、嘉信、嘉义随父进宫做帮手。据《庚子西狩丛谈》记载:“行宫陈设极壮丽,入内瞻仰一周,俨然有内廷气象。”由此,张家名声大振,被汴人赞誉为“汴京灯笼张”。
清末至民国年间,汴京灯笼张制灯技艺已十分成熟,不仅纸、布、绸、缎、绢、竹、木等各色材料应有尽有,制作的宫灯、走马灯、折合灯、云中灯、水中灯、造型灯更是个个精巧别致。
新中国成立后,灯笼张第五代传人张嘉义和第六代传人张金汉制作的彩灯曾参加过1959年、1964年、1984年、1985年开封市第一届至第四届元宵灯会,获得广泛好评。张金汉8岁就跟着父亲学习制作灯笼,他做过钳工、电工,懂得修表技术,后又师从著名画家蔡德全学习绘画,更在花甲之年学会了电脑制图、绘图。他不仅继承了家传技艺,做出了复杂的“八仙过海走马灯”,还屡屡创新,运用现代科技,创作出了几百种新款彩灯。他制作的“锦鸡报春”灯,只要向鸡嘴中投入一枚硬币,锦鸡便会扭头、张嘴、展翅、鸣啼、摆尾。他制作的“天将神犬灯”,二郎神一手持戟,一手牵一条纯黑神犬,投入一枚硬币,神犬即可发出“神犬汪汪,祝君旺旺”的声音。而他制作的“猪八戒吃西瓜灯”,投入一枚硬币,猪八戒会说20分钟的吉祥词语,还会耳动、吃瓜、摇扇子……
由于在传承我国传统的民间工艺花灯制作方面贡献突出,1995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张金汉“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1998年11月,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张金汉“河南省十大杰出工艺美术家”称号;2006年,张金汉被评为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和河南省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2008年,汴京灯笼张被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汴京灯笼张第七代传承人张俊涛告诉记者,他对父亲的一句话印象非常深刻:“从这一刻起,我们做灯笼的性质变了,以前是家里谋生的手段,现在是面向国家的传承责任。”在张俊涛看来,父亲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为了传承技艺,张金汉生前打破了很多条条框框,把制灯技艺传给了张俊涛和他的妹妹,还招了一批学生。2010年,张金汉在临终前,仍然在编撰《中华彩灯大全》手稿。临终前,他为子孙留下三个愿望:一是建立汴京灯笼张彩灯博物馆,二是建立汴京灯笼张彩灯制作传习所,三是编一本关于中华传统彩灯的书。
彩灯璀璨 品种多样
为了实现父亲的遗愿,也为了将中华民族传统技艺传承下去,处理完父亲的后事,张俊涛毅然辞去了在我市一家大型保险公司任财务部经理的职务,开始着手设计和营建汴京灯笼张彩灯博物馆。2011年,张俊涛动员家人腾出了居住百余年的四合院,投入了各项资源,将祖居地改造成了功能齐备、展线合理、古色古香的汴京灯笼张民间艺术博物馆,并免费向公众开放。7月13日,记者走进了位于理事厅街的汴京灯笼张民间艺术博物馆进行了实地采访。
从繁华喧闹的解放路拐入理事厅街,汴京灯笼张民间艺术博物馆便坐落在这条安静的胡同里。复行数十步,路北一座古香古色的小楼便是。移步其中,在中式古典装修风格的展厅内,北墙上以灯箱的形式介绍了汴京灯笼张七代技艺的传承和轶事,西墙上则展示着几种花灯的图片及解释,整间屋子用精心收藏的老家具、老灯具作为衬托,更显古朴与沧桑。
过了天井,进入北边的展厅,天花板上悬挂的满是无骨花灯。热情陪同记者的张俊涛按下屋内开关,眼前的无骨花灯一个个发出柔和的光亮。“无骨花灯,顾名思义就是没有骨架的、由一块块或丝绸或纸质的灯皮相互拼接构成的灯笼,其中没有利用任何竹质或木质的硬物骨架来定型,而是利用灯皮本身相互支撑形成的力量,使灯笼呈现出立体的结构。”张俊涛告诉记者,这无骨花灯就是他的父亲张金汉亲手创作的。其实,无骨花灯还有一个富有寓意的名字,取其谐音便是——五谷丰灯,无骨通五谷,这其实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对于国泰民安、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
记者随后又跟随张俊涛来到楼上的一间展厅,其中挂着许多万眼箩灯。记者看到,万眼箩灯灯体上布满了细密均匀的小孔。张俊涛说,这些小孔都是在制作灯笼时,用最细的绣花针一针针刺出来的。张俊涛介绍道:“这样一来,做灯皮的材料就不仅仅局限于透明或半透明的材质了,只要刺出来密密麻麻的小孔能够透光,不透明的材料一样可以用来做灯笼。”
[1][2]
(作者:李晨翀 责任编辑:郭双)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