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一觉汴梁梦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7/5 15:38:19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我已经不记得多久没有坐过“绿皮火车”了。
经过一夜的颠簸,在列车员来软卧车厢换好车票后,我心里有些按捺不住的兴奋——开封,终于到了。换好票后,我一直站在车厢过道,望着窗外的景色。依稀记得26年前的一天,我背着父母独自偷偷来到开封的紧张和豪迈。那时的我青春年少,心里只有诗和远方,以及暗暗期待的爱情。再回头看看车厢里,当初在开封偶遇的爱人虽然美丽依然,却也掩不住眼角岁月的划痕,我们的孩子已经是即将工作的小伙子了。而慈母,则已经是耄耋老人。她上一次来开封,已经是12年前,那是在老父亲的陪伴下一起来的。
有人说,当你开始回忆过去的时候,说明你已经老了。我倒是从没觉得自己变老,至少心一直保持着青春的热忱和激情。也许正是因为开封给予我生命里的东西太多,直到十年前下决心离开开封回杭州时,一直非常留恋。比列车跑得更快的是转瞬即逝的时光,十年,恍如昨日。窗外的景色,分明与离开时的一样:辽阔的平原上,杨树一排排如列队的士兵;刚刚收获过的麦茬,一望无垠,点缀着星星点点的绿;农家小院一家家散落在田间,只是比记忆里新房多了、楼房高了,与南方农村那些或青砖绿瓦或动辄四五层高的住宅完全不是一个风格。
走出车厢,夹杂着丝丝土腥味的燥热空气,连同车站月台几乎十年未改的景象扑面而来。特别是出站时,站前广场的一切,令我很不愿意用那些刷低开封档次的词汇。这,真的是我日夜魂牵梦萦的古都开封吗?接站的车载着我们一路西行,穿过老城区,整个视野才逐渐豁然开朗,有了现代化都市的气势。一路前行,我一路像个孩子好奇地问东问西,连儿子都开始笑话我了:“老爸,你是没来过开封吗?”
我不敢说了解开封,也曾试着解读开封。开封自古繁华,受黄河决堤的影响,历史上几度被黄河淤泥掩埋整个城市,现在的开封已经是“城摞城”之上的“楼顶”,至于地下到底还有几城,谁说得清呢?据说,有几个朝代更替,就几乎有几座城被埋在了地下。其实,我喜欢开封,并不是跟其他现代化大都市一样的高楼大厦和灯红酒绿,而是开封那些具有北宋繁华印迹的龙亭、包公祠、大相国寺、古城墙。古都之韵味,是无法用建筑去复原的。倒是那些散落在街头巷尾的具有宋韵的民俗,才是开封这座城市的深层底蕴,让我喜欢和倍觉亲切。比如朱仙镇的木版年画、手手相传的汴绣、挑着担子沿街叫卖的地道小吃,甚至带着浓重开封味儿、略显粗俗的百姓口音,那才是真正的开封……
我在开封期间,最爱干的事情是骑一辆自行车,到老城区最古老的小巷子里去穿行。摇着蒲扇、穿着白褂子加大裤头的大爷大妈,与偶尔擦肩而过骑三轮车叫卖的小贩,某户人家的厨房飘出来的新蒸馒头的香气,路灯下赤裸着上身对垒象棋的活宝……我尤其喜欢逛菜市场,那些才是一幅活色生香的《清明上河图》。开封历代出现过很多文人骚客,是为雅。自古商贾云集的市井文化,接地气的百姓生活,是为俗。我向往雅,但往往更沉迷于俗。北京簋街、台北士林夜市都做出了自己的地方特色,让外来旅游者可以畅怀饕餮、流连忘返。开封鼓楼夜市,同样也最能体现开封的市井味道。提出来像灯笼、放下去如菊花的小笼包,先不说各种馅料,仅外形已经让人垂涎,再蘸上山西老陈醋,这时候别讲究吃相的美观,张开你的大口,一口塞进嘴里,满满的幸福感。头戴民族特色八角帽的回民大叔,摇一把蒲扇,烟熏火燎之下,香辣的羊肉串在公式公式作响的炭火上欢叫,那个诱人,绝对比得上男人之于一具香艳的肉体,若能再配上一瓶那时的汴京啤酒,一定畅快淋漓。遗憾的是,原来书店街和鼓楼广场东北角的两家地道的开封羊肉汤馆,这次没有找到。
与开封的哥儿们欢聚,聊起这些年开封的发展,话匣子就都打开了。热爱开封之情与恨铁不成钢的牙痒感,笼罩了饭局上的氛围。比如城市卫生方面,火车站、旅游景点都有很多可以提升的空间。体验式旅游时代开启,按照现在年轻人的旅游喜好,如果在开封,在围绕古城古韵上面做文章,依托古城墙、老巷子,连接已经形成的景点,有规划地引导开发一些各具特色的民宿、青年旅社、手工艺作坊、民俗体验馆等,再结合一些现代的咖啡馆、酒吧。相信,开封不乏手艺高超的民间匠人和手工艺传人,挖掘这些人文的东西,才能真正把开封的古韵味找回来。开封要做大做强旅游,仅仅靠开封的本地小吃完全不够,那样是留不住人的。博采众长,特别是具有国际化特色,才有机会让老外们涌入、驻留。
写到这里,不禁有些公式惶不安。情怀里透出太多的政论味道。其实不然,我对政治没有兴趣。细心的朋友可能已经发现,当年常常在报纸副刊版面上出现的“小楼”,不敢再以“小”自居。十年,对于开封,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支牙签,饭后剔剔牙就扔了。而对我这个深爱开封的人来说,希望看到更多惊喜。我们不能把曾经的辉煌捧在怀里不放,而是要善于重新挥去尘埃,让开封发出新的魅力之光来。
(作者:楼波音 责任编辑:陈艳华)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