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院英风赞关圣
灞陵桥畔关帝庙
千古武庙瞻遗风,夜读春秋人动容。
青龙偃月挑袍处,灞陵古桥留英名。
─── 陈国生《关帝庙》
倘若分类统计中国庙宇,毫无疑问当数关羽庙最多。据载,仅老北京城,专供关公和兼供关公的庙宇就有116座。从史书记述上看,关羽生前最大的官衔是“前将军”,最高爵位也不过是在许昌时被封的“汉寿亭侯”。作为一名普通的武将,自魏到宋初的800多年内,他并未引起人们的关注。但从宋朝起地位便不断得到提升:宋哲宗封其为“显烈王”,宋徽宗封为“义勇武安王”,明神宗封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清顺治帝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干隆时改谥“神勇”,后又加谥“灵佑”,嘉庆时加“仁勇”,道光时再加“威显”。如此一路加封下去,到清末关羽的封号就成了多达26字的“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
关羽,字云长,生于东汉延熹三年(160年),卒于建安二十五年(219年)。陈寿《三国志》云:关羽、张飞“皆万人之敌,为世虑臣”。最能表现关羽名将风采的是斩袁绍大将颜良的一幕。据《三国志•蜀书•关羽传》描述“羽望见(颜)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之围”。从中可见关羽骁勇非凡、武艺绝伦、所向无敌的英雄气概。最能表现关羽忠义的是被曹操所擒,后立功报曹又重投刘备的情节。这段故事发生地就在许昌,它历经代代人口耳相传和《三国演义》的加工渲染,更加精彩纷呈:屯土山约三事;曹操大小宴厚待关羽的情谊;曹操赠袍表爱心,关羽得新不忘旧的赤诚;曹操赠赤兔马,关羽拜谢吐心迹;斩颜良诛文丑义报曹恩;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其后,华容道上关羽义释曹操,更是脍炙人口。还有单刀赴会,水淹七军等,这些妇孺皆知的故事,强化并完善了关羽忠心耿耿,勇武超人,顶天立地的英雄豪杰形象。同样,当孙权将关羽首级献给曹操,曹操厚葬关羽的行动也赢得了历代民众的赞誉。
关羽由一名普通的武将,经历代王朝逐级追封,“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圣而天”的圣化改造过程,也是他一步步深深地浸润到中华民族内心的过程。这是脱离了真实人物原形而升华到精神领域的产物,是一种文化现象。他既是统治者眼中的忠臣良将,又是朋友眼中患难与共,同甘共苦的真挚朋友,还是重情重义,临危不惧,勇担风险的义士楷模。从这种集众美于一身的典范形象上,可以看出中华民众寄托在关羽身上的从善自强的强烈而美好之愿望。因此,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他不仅受儒、道、佛三家的崇祀,同时也受历代帝王的尊崇和百姓的祭拜,甚至提高到与文圣人孔子并列地位的深层原因了。
与当阳的关陵,洛阳的关林,解州的关祠并称为全国“关帝四大庙”的许昌关帝庙,位于许昌城西八里处的灞陵桥西侧,俗称“灞陵桥关帝庙”。据民国十八年《河南新志•寺庙》记载:“八里桥关帝庙,在许昌城西八里桥,俗亦称灞陵桥。塑像须眉如生。”又据民国《许昌县志》记载:此庙始建于康熙二十八年,是当地义士王宏道因感念关羽的“忠、义、勇”,捐地29亩做庙址,经多方资助而建成的,目前已是全国名胜,也是许昌三国文化的一颗明珠,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