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荆州赤手擎,当时华夏震威名。
平生不背刘玄德,独有曹公察此情。
───〔元〕宋无《啽呓集》
千百年来,关羽之所以“由侯而王”,“旋而进帝”,尊为“武圣人”,甚至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崇高的人格精神之象征,至今仍在海内外华人中享有崇高的地位。究其缘由则很大程度上是因曹操用豁达磊落,善解人意的大气度,成就了关羽的忠义仁勇,将他的忠义辉煌书写到极致,而那座横卧在许昌市城西4公里清潩河上的灞陵桥即是佐证。灞陵桥原名八里桥,明嘉靖《许州志》记载:“八里桥在州西八里,相传为曹操送关羽之所。”三国名将关羽灞陵桥辞曹挑袍的故事就发生在此。
曹操得知关羽辞别寻兄,便追送至灞陵桥头,为西去的降臣关羽赠袍献酒,以饯其行,充分显示了他博大的心胸。此故事虽不见于正史,但《三国志·蜀书·关羽传》记有曹操放走关羽的情节:建安五年正月,刘备被曹操打败后投奔袁绍。曹军攻破下邳。俘获了关羽。曹操敬重关羽,“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同年四月,关羽解白马之围,曹操上表封关羽为汉寿亭侯。但曹操“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便让关羽的好友张辽“试以情问之。”关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张辽将关羽的话转告给曹操,曹操甚为赞叹。待关羽斩杀颜良,曹操已知关羽必去,便“重加赏赐”,意欲留他。但关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曹操部将们“欲追之”,曹操断然制止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这段情节内容意蕴丰厚,发人深思,历来为后人所称道。
而《三国演义》更是不惜笔墨,用大量篇幅对其进行艺术描绘与渲染:当曹操听说关羽封金挂印寻兄离去时,非但不恨反而对部下说:“不忘故主,来去明白,真丈夫也。汝等皆当效之。”并对欲追赶的蔡阳、程昱道:“吾昔日许之,岂可失信?彼各为其主,勿追也。”同时派张辽追赶关羽:“云长封金挂印,财贿不以动其心,爵禄不以移其志,此等人吾深敬之。想他去此不远,我一发结识他做个人情。汝可先去请住他,待我与他送行。更以路费征袍赠之,使为后日纪念。”曹操引数十骑一直追赶到灞陵桥头才赶上关羽。曹操面对横刀勒马、心有戒备的关羽说:“吾欲取信于天下,安肯有负前言?恐将军途中乏用,特具路资相送。”关羽甚为感动:“累蒙恩赐,尚有余资,留此黄金,以赏战士。”曹操又笑道:“云长天下义士,恨吾福薄,不得相留。锦袍一领,略表寸心。”命一将士下马,双手捧袍送去。关羽恐有他变,不敢下马,用青龙刀尖挑锦袍披于身上,勒马回头称谢曰:“蒙丞相赐袍,异日更得相会。”遂下桥向北而去,开始了千里寻兄的征途。许褚非常气愤:“此人无礼太甚,何不擒之?”曹操善解人意:“彼一人一骑,吾数十余人,安得不疑?吾言既出,不可追也。”
后人为此多称道关羽不为高官厚爵所惑而忘却旧主的忠义之举,以及视名利为粪土的高贵品质,同时也赞扬他深感曹操的厚爱,知恩图报的美德。对于关羽的行动,宋代唐庚评说:“关羽为曹公所厚,而终不忘其君,可以贤矣。然战国之士亦能之”。即说这是战国时期士人以忠义而立身行事的基本品格罢了。然而,若非曹操以明主宽宏的胸怀,放他离去以成人之美,关羽哪得有如此殊荣?故而斐松之评论说:“曹公知羽不留,而心嘉其志,去不遣追以成其义,自非王霸之度,孰能至于此乎?斯实曹公之休美。”是啊,放走强手归劲敌,这需要有何等大的气度?真“非王霸之度”莫之能也。因此,关羽挑袍辞曹故事,固然表现了他对旧主的忠和对新恩的义,但此事另一主角曹操之大义大度也同样得到了陈寿史笔的颂赞,灞陵桥畔千古情义之故事可谓“双美”典故。后有人在此书写一幅楹联:“匹马单刀出许昌,大丈夫直视中原无名将;备酒赐袍饯灞桥,真奸雄岂知身后有贤名。”据《吴历》载,“权送羽首于曹公,”孙权意欲送关羽首级来嫁祸于曹魏并减缓蜀汉之仇。但曹操是真正爱惜关羽的,故以“诸侯礼葬其尸骸。”此事表明,只有在独具识人慧眼和博大胸襟的曹操眼中,关羽才能得到真正的尊重。
如今,关羽辞曹挑袍处的八里桥又叫“灞陵桥”,原名因距许都城西八里而得,称“灞陵桥”则有二种说法:一是“八里”与“灞陵”谐音;二是《三国志评话》的作者把关羽挑袍的许都误为长安,故把今日西安市东灞水上的灞桥当作许昌城西的八里桥,而早期《三国演义》版本只把长安改为许都,却没把送行地点改过来。所以,许昌关羽挑袍处的灞陵桥,现二名并存。
灞陵桥始建于何时,今难考证。历经风霜,灞陵桥时毁时修,早无当年的原貌。1991年对原桥遗址的试掘清理时查得,其桥基为元代构件,上部桥体为明、清构件。原桥青石灰砖结构,三孔,通长17米,高2.88米。两侧有八仙支顶,石雕栏板及戏水龙头,每侧8根望柱,望柱上雕刻着姿态各异的石狮、石猴。桥两侧各嵌有石碣一方,一刻“挑袍图”,相传为吴道子所画;一刻“辞曹书”,为清康熙年间许州吏目、书法家滕之瑚所书。这座明代灞陵桥已于1959年夏天毁于洪水。1990-1991年间,许昌市政府依河南省南阳新野县出土的东汉画像砖上的汉桥图形为基本造型,复修了一座“灞陵桥”,此桥现为半圆大拱式,拱间以两排四个立柱相隔成假三孔状,整桥由主桥、引桥、阅台、护坡和栏板等组成。东西飞架于当年曹操开通的运粮河上,古朴浑厚,庄重典雅。全桥长121米,主桥宽6.2米,桥面两侧各有立柱132根,柱头雕刻着瑞兽天禄辟邪等兽像。两侧栏板各有76块,青石栏板有浮雕148幅,为仿汉画像石的历史典故、神话故事和天象民俗及农桑狩猎的图案。两侧断面高低错落地各雕筑着三条仰首瞠目、含珠欲飞的龙头塑像。大桥东端阅台正中入口处,立有一尊高9米,全长5米,体宽3米的大型青石堆雕——关羽勒马横刀像:关羽勒马挺风,身骑赤兔马,手提青龙偃月刀,素冠锦袍,目光炯炯,美髯飘飘,雄姿英发。塑像南立有原为唐代画圣吴道子的线刻石碑画“挑袍图”,因风雨剥蚀损坏严重,已由明嘉靖年间后世画家临摹仿刻的“关王辞曹操之图”所代替,石碑上部为镌刻“辞曹书”,下部是浮雕“挑袍图”。塑像北侧立有青石碑刻一通,正中阴刻“汉关帝挑袍处”六个大字,出自明末总兵左良玉的手书。
曹操当年开凿的古运粮河曲折漫游于灞陵桥下,大桥则如弯月静卧于清澈碧绿的河水之上,拱桥石碑倒映水中,蔚然凝重。两岸垂柳郁郁生烟,桃花夹岸游船荡漾,鸟鱼相戏波光粼粼,情景交融相映生辉。
徜徉于此,追思关曹千古大义的历历往事,不难理解清甄汝舟的怀古诗句:
野水四堤浸柳条,道边残碣记前朝。
长髯勒马横刀处,万古英风八里桥。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